面圣(第1页)
马车从别院离开后一路疾奔至明德门前,禁守卫验令之后放行,策马往北走至朱雀大街。
又由朱雀门进入皇城,一路由禁军护送至延英殿前。
汉白玉御路上头,一名穿着紫色圆领袍衫宦服的太监正眉眼带笑,腰身自然地弯着,见李煦上前,忙迎上,躬身恭敬行礼:“老奴见过世子。”
“免礼。劳方公公久等。”
“世子这话,折煞老奴了。圣人本想至紫宸殿面见世子,但为国事操劳,今儿精神不佳,老奴这才烦请世子您挪步延英殿来。”
方公公将人带到殿前,便退下了。
延英殿靠近中书门下的政事堂,圣人整宿皆未就寝,想来与其他重臣这几日怕是日夜烦心于此。
李煦心中这般想着,面上不显,跨步进入殿门。殿中烛火通明,静谧无声,珠帘垂幕,依旧可见金碧雕龙的龙案前身着龙袍的身影。
“臣李煦,参见圣人。圣人万福金安。”
永晋帝李适浓眉之下一双墨黑瞳仁扫过案前,瞧清楚来人,轻叹了声,将奏章扔回龙案上。
李适即位时二十有五,如今过了二十余年,仍是身姿挺拔,英眉剑目,眼神更显锐利。
“是熙敬来了。免礼,赐座吧。”永晋帝眼下青黑,神态疲乏,仿佛一夜苍老了不少。
“圣人为国为民操劳至今,乃臣民之福,只是还需保重龙体才好。”
“行了。这里也无外人,你也无需多礼。那些蠢人皆被朕叫回府去了,朕啊,也就这片刻清净了。”
永晋帝想起白天争论不休的群臣,只觉头疼欲裂。
“可是因着,崔相一事?”李煦端坐至殿中一把檀木椅上,一旁的侍女轻步端来茶杯。
此话一出,殿中空气凝滞了一瞬。
李煦眸中微顿,迎着珠帘内投射而来的眼神,垂眸伸手捻着天青色的茶盖。
神态淡然,一举一动间恍如清风至。
“你这云安的马,够快。”永晋帝收回目光,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沉声道。
哪里是在说他的马快,是在说他的消息快吧?
“前日臣父受袭了府中,抓到了其中一个刺客。手下威逼之下,才透露出是受前朝谋臣指使。臣也听闻,朝中彻查崔相之案。便上奏禀明了圣人。”
“依你之见,这两桩事并非巧合?”永晋帝轻摁着眉心,随口而问。
“臣不敢妄做揣测。”李煦回道。
“那你说,所谓的前朝刺客,为何袭赵州之臣,而非汴州或通州?成国公已年迈身残,何需再伤他,意在何为?”
“臣想来,或许是因赵州卫兵出自云安金吾卫禁军中,此番若以此传讯给云安,便是最快的。”
“噢?何讯?”
“前朝太子,至今仍存活于世。且,先祖曾赐予前太子二十万精锐。”
“什么?”永晋帝猛然睁眼,起身撩袍,掀开帘快步走至殿中,珠帘随着晃动而发出叮铃声响。
当年先祖皇后诞下太子,但因体弱险些夭折,送往涪陵山修养。
京中仅留两位小皇子,一位成年前因病逝世,一位天资平庸,且在先祖病逝前便也传出太子仍重病卧床,这才传位给了如今的永晋帝。
两位先祖龙子在世一日,永晋帝的皇位便有撼动之危。
多年来,永晋帝派出亲卫常年守在涪陵山,表面护卫,实则监视。身为前朝重臣的崔少琮,即便效力于当朝,只怕在永晋帝眼里,崔氏便是前太子能逆鳞而上之翅。
现在告诉他,不止崔氏,还有二十万精兵的存在。
先祖征伐边国,浴血奋战才将大晋国土守住,这样历经沙场留下下的二十万兵可再敌西北边疆数年。
若这样的精锐入城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