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第3页)
她和怀瑾的目标是一致的,她们奔赴的前程也是相同的,怀瑾没有拒绝的理由,甚至于必须配合,把这开头的精彩演绎完毕,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或许人总会忍不住质疑自己,这样偏颇的试题带来的真的是完全纯粹的胜利吗?
但这世界上比起纯粹,或许她更想要的是女子能一直站在这大殿上,而不是被挤走。
最初择选男子才能参与科考,已经是最大的偏颇。如今,她只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博取这个可能,又有什么不对?
怀瑾落笔了,大殿一时沉寂,都是纸张书写的沙沙声,这次殿试试题新颖,众学子难找参考的典故文献,只得自己思考,故而时辰到了,还有许多学子只答了半页纸。
不过言昭可没空等他们,一个眼神太监收走了一份份卷纸,呈送到高台之上,沈沁和言昭一起看。
送上来的最开始几张很明显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所写的,地利是借鉴不少典籍拼凑了大半,海利却始终没有多提到。
言昭明白这不意味着这些人是一群庸才,能走到这一步的,谁不是绝顶聪明之人?但是视野的局限,价值观的局限并非是一日之功,他们作为科考,作为封建最坚定的既得利益者和拥护者,拥有着最封建的思想似乎才是合乎道理的。
接着往下看,直到抽到一名叫胡闻的女子时,才算看到了对于海利的叙述。
“疆非地域,而观海岸···”
再看籍贯,果然是江河口的人士,言昭轻轻一笑,蹙着的眉头微松。
众士子都低着头,没人看见,唯独沈沁见了,借着桌案帘帐的遮掩踢了踢言昭。
似乎是威胁“肤浅之见,本宫不许。”
言昭笑着叹气,也没说什么,胡闻的答卷虽好,却不是她最中意的,何况这人对于地利的叙述是不如前几个人的,点为状元,也难以服众。
又翻过几个,有男有女,温殷也在其中,要么就是偏地利轻海利,要么就是地利简略海利巨幅,都不称心。
慢慢翻下去,才翻到怀瑾的。
怀瑾的学问做得不差,写起地利来不输任何男子,她的事业也做得好,事事上心,写起海利来也得心应手。
正当言昭要宣布点选之人的时候,就被沈沁戳了戳,原来怀瑾下头还有一张,言昭没什么想看的心思,毕竟在她看来,大抵很难有比过怀瑾的人了,怀瑾长于理论又亲身实践,如此写的谁能比过?
但是殿下计较,那自然陪着殿下看了。
“地利?海利?非地海之分,而观其利。若地利国甚,则地,若海利国甚,则海。世上之事,少有定数,以时势知变通为要。今我大周,北有云国,难以进犯,则无拓地之处。唯南有海,方有开海之所。百姓稀少之时,我朝之地可给其衣食,然百姓兴盛之时,地不足以奉,则万人衣食仰仗为何?地利稳妥,然获得艰巨。海利波折,却少有国家。焉弃唾手之海而追战争之地乎?”
是良久的沉默,言昭抬起头看着下首低着头的柳思。她比自己想象的,猜测的更加聪明。海利,地利说到底问的不是海,也不是地,而是利,利从何来,利在何处?都是她们要去思考的问题,她没想到柳思会第一个提出来,也是第一个站在她或者说决策者的角度来说话的人。
是啊,地利,海利,说到底只是为了国家之利,那么比较而来,缺啥补啥,而不是一味侧重,一味追求,似乎更符合治国的道理。
言昭带着些愧意地笑了笑,被沈沁轻轻拍了一下腿。
江远盛从言昭手里拿过钦点的名次,方高声宣布道“一甲头名,柳思!”
柳思撩开袍子跪下三叩首“谢殿下之恩。”
“榜眼沈疑,探花怀瑾。”
“二甲头名,温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