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了大蒜素(第1页)
明义匆匆出门,直奔府医学而去。一路上,他看到城内的积水虽已退去不少,但街道两旁的房屋仍满目疮痍,残垣断壁间弥漫着潮湿的泥腥味。
张文远今日也因灾后重建之事忙得焦头烂额。作为长沙府的地方医官,他不仅要负责医疗救治,还要协调救灾物资的发放,确保灾民的情绪稳定。
此时,他正站在衙门口,手里拿着几张伤患名单和物资清单,一边翻阅着,一边用毛笔在上面勾勾画画,同时还要指挥衙役们搬运药品和绷带。
二十几个衙役正忙着将受潮的药材摊在竹席上晾晒,空气中弥漫着陈皮与白术的苦香。张文远时不时叮嘱道:“快些,把这些药材摊开,别让它们再受潮了!伤患们还等着用药!”
“张大人,这边的药材已经清点完毕,您看看是否需要再调配一些?”书吏小跑着过来,手里拿着文书。
张文远抬起头,揉了揉发红的眼睛,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先把现有的药材按轻重缓急分配下去,优先照顾重伤者。另外,派人去城外的药铺看看,看看还能不能收集一些备用。”
书吏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
明义刚要开口,突然东边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
众人闻声纷纷转头望去,只见城墙根下,临时搭建的窝棚在一阵混乱中塌了半边。几个民夫正从歪斜的竹架下艰难地往外拖人,被压住的百姓发出痛苦的呻吟声。
张文远几乎是本能地抓起药箱,拔腿就往那边跑。他的官靴陷进泥泞里,每一步都发出“噗嗤”的声响,泥水飞溅到裤腿上。
等张文远处理完伤员,用井水洗去手上的血污,这才注意到等在槐树下的明义。
明义一直站在那里,眼神专注地望着张文远忙碌的身影,却始终没有打断他。
张文远看到明义,有些疲惫道:“明义,久等了。”他抬起胳膊,用袖子擦去额头的汗珠,缓步走了过来。
明义快步上前,拱手行礼:“张大人,辛苦了。晚辈看到您忙了一整天,实在不忍打扰,但这件事实在紧急,还望您能抽空听一听。”他微微低下头,眼神中透出一丝歉意。
张文远摆了摆手,示意明义不必多虑:“救人要紧,你有事尽管说,我们一起想办法。”
明义点了点头,便将医馆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文远:“张大人,实不相瞒,医馆里的酒精已经用尽了。眼下急需处理伤口,我们只能用大蒜来替代。虽然效果不如酒精,但也能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张文远听完,长叹一声,说道:“这洪水真是害苦了百姓。明义,你这法子倒也妥当。大蒜确实有解毒之效,只是这长沙城的大蒜,怕是不够用。”
明义微微低头,坚定道:“如今之计,只能先收集全城的大蒜,先救急再说。”
张文远点了点头,沉吟片刻,说道:“好,我这就去安排衙役,挨家挨户收集大蒜。不过百姓们现自家都难顾全,怕是收集起来不易。”他的眼神中透出一丝忧虑。
明义也明白其中的难处,声音里带着一丝恳切:“大人,那还请多费心,哪怕只有一点,也能救命。”
张文远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无奈,但也透出一丝决绝:“也只能尽力而为了。”于是,他立刻吩咐衙役们分头行动。
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顺利。衙役们奔波了许久,几乎跑遍了全城的大户人家,但多数人家都以灾后自身难保为由,只象征性地捐出一点大蒜。
衙役们碰了一鼻子灰,筐里的大蒜寥寥无几。
直到未时末,筐里才攒了不到五斤。
班头啐了口唾沫,愤愤道:“这帮铁公鸡,平日里吃香喝辣,如今洪灾发生了连点大蒜都不肯捐,真是没良心!”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抬头看了看天色,雨后的天空依旧阴沉。
班头领着几个衙役,踩着泥浆来到老唐酒楼。
这座曾经的长沙城餐饮第一楼,如今却显得格外冷清。酒楼门前的大红灯笼早已被暴雨打落,只剩下几片残破的红纸在风中飘摇。门前的石阶上满是泥水,往日里熙熙攘攘的食客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蜷缩在墙角,瑟瑟发抖。
班头推开半掩的店门,酒楼内一片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往日里热闹的大堂此刻空无一人,桌椅东倒西歪,地上散落着碎瓷片和残破的碗碟。
柜台后的伙计正埋头整理着账本,听到动静抬起头。“几位官爷,有何贵干?”伙计语气冷淡,显然对衙役的到来并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