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又见父亲(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父亲钟宜荣闻声转头看了儿子一眼,继续炒菜。

钟宜荣,外人叫他“老钟”,因为胖,赣州话叫他“肥牯仔”。七岁没了爹,孤儿寡母,从小撑起一个家。一手好字,一身手艺,靠照相、画画养活一家老小。一九七零年虽以死抗争,终究还是全家下放到了几百公里外的生产队,从此只有一个执念:回城。小时候,钟志远常听母亲说,“九江鱼还是要回九江”。

妹妹钟明华见到哥哥,意外惊喜:“哥,今日怎么回来了?”

钟明华是家里的幺女,计划生育的幸存者,与钟志远相差一轮,在水西小学上二年级,扎着两只羊角辫,白净的脸上有淡淡的几粒斑,一脸调皮样。

钟明华常被陈淑贞教导,长大要好好孝敬二哥,因为是二哥帮她洗的尿布。因此,钟明华对钟志远有一种天然的尊敬和亲切。

由此可见,从小的教育非常重要。

钟志远宠溺地摸了摸妹妹的头,只是笑,没有说话,将书包放进一旁的橱柜里。

姐姐钟春香,弟弟钟志洪忙着各自的事,他们都是赣州五中的校友,不过,一个在校,一个已经离校。

水西公社的学生都在赣州五中上学,唯有钟志远在赣州一中上学,这得感谢他父亲。

高二第一学期结束,全家才从县城迁回赣州。钟宜荣带钟志远到教育局要求进赣州一中时,在场有家长捂着嘴偷笑,一个县城回来的,住在水西,想进赣州一中,天方夜谭了!钟志远很记得那人一副轻薄的嘴脸。是钟宜荣软磨硬泡下,办事员才松了口,说如果赣州一中收,局里就放。钟宜荣就带钟志远到赣州一中,那时的班主任姚老师仔细看了钟志远的成绩单,很痛快地说正好还有一个空位,他要了。

有时候,一个人,一句话,就是另一个人的人生。

有时候,只要再坚持一下,一切都会改变。

钟志洪小钟志远两岁,孔武有力,生性活泼好动,聪明但不好读书,常逃学在外,在读初三。

姐姐钟春香长得漂亮,性格好,爱笑,是父亲的最爱,因为她手下招了两个弟弟。虽比钟志远大一岁,一则上学晚,二则一再留级,因此,去年还在读初三,这在八十年代也是常有的事。

在读书这个事情上,钟家十分的灵性,九分给了钟志远。

碍于面子,钟春香办了肄业,进了水西服装厂。

钟宜荣年青时在饭店做过学徒,烧得一手好菜。此时娴熟地颠勺,额头上渗着细细的汗,肥牯仔都怕热,那怕在冬天,守着灶台也热得出汗。

钟志远掏出手帕,过去帮父亲擦汗。钟宜荣先是吓一跳,看是钟志远,又很享受地让儿子擦了汗。这是儿子第一次帮他擦汗。他快乐地颠起勺,将锅里的菜舀起来扣在盘子里,钟志远接过盘子,放到桌子上。

“你这个秀才,今天怎么回来了?平时不到礼拜天看不到你人。”钟志洪不客气地问。

“嗯,好久没回来了!”钟志远说,内心感慨。

“你有潮哦,昨日还在家过元旦呢。”钟志洪嘲笑道。

钟志远呵呵一笑,搪塞过去。

钟宜荣做好了菜,大哥钟建国常不在家吃饭,也就不用等他。

大哥钟建国在钨业公司上班。大哥的工作还是钟志远替考得来的。当时钨矿公司招工要考试,钟志远长得跟大哥像,就去替考了。那时还没有身份证,只查准考证,对照片。他很顺利就进了考场,没搂住考了个第一,倒让钟建国名噪一时,也让他心虚了好一阵子。

很简单的一顿饭,笋干肉丁,虎皮青椒,一大盆芥菜煮芋头,一小碟油炸花生米。

钟志远将芋头汤舀进碗里,黏黏的汤滑滑的很下饭。辣椒使味蕾大开,这饭吃得香。

“志洪,给老女子留毛子肉哇。”

钟志洪筷子在笋干肉丁的盘子里翻飞着,不一会就所剩无几,见状陈淑贞劝止道。

钟志洪将嘴里的肉丁咽下,筷子在嘴里吮了吮,在盘子里搅了搅,将盘子推给钟明华:“给你,都给你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