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下茅盾子夜巴金家(第2页)
“写实主义”: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主张,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
“新浪漫主义”:“五四”时期的一个说法,指现实主义以后的各种文学思潮,即现代主义。
胡适日记谈《小说月报》——我劝他们要慎重,不可滥收。创作不是空泛的滥作,须有经验作底子。我又劝沈雁冰不可滥唱什么“新浪漫主义”。现代西洋的新浪漫主义的文学之所以能立脚,全靠经过一番写实主义的洗礼。有写实主义作手段,故不致堕落到空虚的坏处。
c、左翼,还是海派?
我一向觉得海派文学既有阴柔,也有阳刚。阴柔一面,是从《海上花列传》开始一路下来,到《亭子间嫂嫂》都是在写□□,写才子佳人,写“颓加荡”(dece)。这也是海派文学固有的腐烂与繁华同体存在的这么一个特点。而阳刚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左翼的批判性立场。从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就开始了这个传统。我们现在都觉得海派有点商业气,把左翼文学从海派文学里面划出去,好像左翼文学都是革命,跟海派没关系,其实是不对的。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本身就体现了对现代性的质疑,在上海这样一个现代大都市的刺激下,才会出现了像《子夜》这样的作品,还有穆时英、刘呐鸥,最初都有左翼倾向。
无论是郁达夫也好,茅盾也好,他们的创作都是在上海发生的,他们的创作无疑要受到所谓的上海文化或者海派文化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对于文学来说,除了有繁华与糜烂同体存在的这么一种特色以外,它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站在左翼立场上,对于上海都市现代的一种批判。——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3、茅盾的其他文学成就
文艺理论家:01、“五四”时期提出“为人生”(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的现实主义;02、1925年以后演变为革命现实主义,为我国现代文学中革命现实主义主导地位的形成起了一定推动作用。03、反对文学工具论,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
文学批评家:01、主持《小说月报》时,把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置于同等地位,强调“必先有批评家,然后有真文学家。”;02、撰有《鲁迅论》《冰心论》《徐志摩论》等多部作家论,及《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等。03、较早认识鲁迅的意义并给予正确评价。
散文家:01、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卖豆腐的哨子》《雾》《虹》等,风格沉潜、惆怅。02、“左联”时期:《雷雨前》,表现出迎接革命风暴到来的昂扬情绪。03、抗战时期:《白杨礼赞》《风景谈》《故乡杂记》等,“理”与“情”、“议论”与“具象”相融合,境界开阔,风格明朗、雄壮。
1、作者介绍
巴金(1904。11。25—2005。10。17)四川成都人,本名李尧棠,字芾甘(语出《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
巴金的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母亲陈淑芬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性,教子女从小学习古诗文。妻子陈蕴珍(萧珊),女儿李小林。笔名除巴金(安那其:anarchy。巴枯宁Bakunin&克鲁泡特金Koroptkin),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中国当代作家、翻译家、文学理论家。
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1922年肄业),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平等自由的社会》发表于《半月》。
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文学研究会刊物)发表诗歌《被虐者底哭声》12首,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1923年到上海求学,次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高中毕业,1927年赴法国留学,11月出版译注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后陆续翻译《苏俄革命惨史》《革命之路》《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等。
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为笔名发表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复仇》。
1932年,出版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光明》、长篇小说《雾》,讲述了留学归来学子周如水的恋爱婚姻。
1933年1月,出版《雨》,主要描写周如水的朋友吴仁民的经历;5月,出版《家》(原名《激流》)。
1934-1935年,在日本学习日文。回国后,在上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935年3月,出版《电》,讲述了方亚丹、高志元、雄、慧、敏等青年的革命经历。次年结集出版“爱情三部曲”(《雾·雨·雷·电》)。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报》的编委,并和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第二的母亲》文章虽小,却包含了不少精彩的线索,恰可作为我们管窥巴金早期创作特色的门径。尤其巴金在文内融合自传经验、社会批评、政治理想的意图,以及掩映其下的传奇幻想和自我矛盾,实具有十足文学史意义,不是一两句“滥情”“浪漫”的评语就可打发得了的。
巴金故居坐落于四川省成都正通顺街98号,又称李家院子。原为五进三重堂砖木平房建筑,有大厅、堂屋、桂堂和院墙,在桂堂天井里有两株桂树,在两株桂树当中就是故居的中线,大门就在中线的东边,院墙由青砖砌成,从南到北总长约八十公尺。除有两年随父亲去广元县外,巴金在这里居住到十九岁,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
1923年春天,巴金离开这里去南京读书。解放后,这所院子成为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驻地的一部分。遗憾的是,巴金故居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于1971年拆除。
准此,我们约略可揣摩构成巴金早期创作活动的“幻影”资料:如他幼失怙恃后,对“完整”家庭的渴望,对母亲的思念,对戏剧所营造的虚实世界的迷恋,对年轻继母的隔膜以及自身地位的犹疑,对家中下人不幸遭遇的惊诧与同情,对男伶与婚姻关系的错综迷惘等。这些皆以家庭关系为辐辏点,以对母亲的爱为最后的依归。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
“孤儿”巴金在小说中要为自己再“找”一个母亲,而且必得是个与众不同的母亲。个人的、自传式的渴望与社会正义感相互交错,辗转形成一奇妙的新伦理基型。可不是么!“我”认了“母亲”以后的快乐生活,岂不映照了男有分、“女”有归、“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令人莞尔的是,巴金的步子走得太快他乱,他笔下的阶级、性别、伦理关系□□,恐怕早已超过一般学究(甚或巴金自己?)所构想的步骤,注定引人侧目。
……早年的经历当然影响了他的创作观和像《第二的母亲》这类作品。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经历潜存于作家的潜意识里,除了举证巴金个人独特的经历,也蕴藏了社会结构——家庭——在某一历史状况中,所特有的症候,换句话说,既然人生而为社会的一份子,其潜意识闳域必也铭记了群我来往的轨迹与结构,而非单音独白。所以当巴金“不由自已”地于童年生活找寻个人资料,驱策他的潜意识冲动,却实是已充满社会群体(家庭)声音的叙述体。詹明信称此一众声嘈杂的叙述体为“幻影”(fantasm),意味着潜意识中“一种不稳定或相抵触的结构,运作其中的功能或事件,不断地(在真实生命中以不同方式演出)需要重复、扩散,并不停地要求找寻结构的新出路。在幻影或潜意识叙述体找寻表达方式的同时,“欲望”满足与否的问题,亦于焉而生。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
2、《家》
a、《家》的主干:爱情
觉新与梅表姐、觉新与瑞珏、觉民与琴表妹、觉慧与鸣凤
这种生活也还是可以过下去的,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虽然每天照例要看见那几张脸,听那些无味的谈话,做那些呆板的事情,可是他周围的一切还是平静而安稳。家里的人也不来打扰他,让他和妻安静的过他们的家庭生活。……他的环境使他忘记了他的青春,但是他的心里究竟还燃烧着青春的火。
“你是不是怪我这几天不跟你说话?你以为我不理你吗?”他温和地笑道,“不是,你不要起疑心。你看我这几天正忙,又要读书,又要写文章,还有别的事情。”他指着面前一大堆稿件、几份杂志和一叠原稿纸对她说:“你看我忙得跟蚂蚁一样。……再过两天就好了,我就把这些事情都昨晚了,再过两天。……我答应你,再过两天。”
……
觉慧从此也不再提鸣凤的名字,他好像把她完全忘掉了,可是在心里她还给他留下一个难治的伤痕。然而他也没有时间来悲悼她,因为在外面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b、《家》的局限
1:不成熟的革命观
和《日出》一样,《家》是一幅由不同人物构成的社会关系图,这个图从高老太爷往下,一直到底层丫鬟佣人,不只是经济状况排列,更是简单直接的年龄排列。处在中间的关键人物是觉新,他是小说中最丰富的圆形人物。比觉新年龄大的,比如他母亲、叔叔克安克定、高老太爷还有陈姨太都是比较负面的人物;反之,比觉新年轻的都是好的、善良、纯洁、受压迫、要反抗的。“五四”文学革命一开始的标题是什么?新青年!革命的进化论,年轻的、新的就是好的,旧的、传统的就是坏的。巴金的《家》简单图解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