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 章(第2页)
这四人都是啥人啊?
欧阳修,天圣八年进士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他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的原因。
王安石,杨寘榜进士第四名。
梅尧臣……算了,只是个同进士,不过他可是宋诗开山鼻祖。
胡瑗更是是大宋‘真先生’,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这个专门为欧阳辩所设的辅导班说是天皇巨星云集并不过分。
所以称呼这个消息为好消息,不过分吧?
欧阳辩听到这个好消息掉头就走,然后被欧阳修提了回来。
欧阳辩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在很久以后,有人发现了欧阳辩写得日记,里面是这么写的。
“……那一天我九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但从那天起,我就是一头挨了锤的牛。”
第105章一个尝试!
作为一头挨锤的牛,欧阳辩在欧阳修的教诲声中昏昏欲睡。
欧阳修十一月就要出使,所以剩下的时间他要亲自抽出时间教导欧阳辩。
当然其实王安石可以代劳,但他还是觉得应该尽一尽为人父的职责,所以抽出时间给欧阳辩讲课。
“……自隋唐直至明清,历代都推行科举制,但科考的题目却不尽相同。
科举又分为进士科以及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明经诸科。
各科的考试内容也不完全一样。
比如明法科的考试,主要是测试考生掌握的法律知识与司法技艺。……”
欧阳修看到欧阳辩昏昏欲睡的模样,不由得有些愠怒,敲了敲桌子道:“和尚,你说说科考的科目都有哪些?”
欧阳辩懒洋洋道:“诗赋,经义,论,策。”
回答还算是正确,欧阳修勉强点头。
“没错,科考的科目虽然屡经变革,但这四个科目是必考的。
所谓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科考就是识别、发现优秀的治国人才。
因此需要以试诗赋考查应试者的文学才情与审美能力,以试经义考查他们对经典义理的理解与阐释,以试论考查他们的学识与见解,以试策考查解决时务的识见与才干。
这样选出来的人才才是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欧阳辩无力吐槽科举的缺陷,但此时的科举不失为较好的方式,至少以须通知古今的策论来取士,对“兵刑、财赋、河渠、边塞之利病”等等知识还是得熟知,才能够在策论中拿到高分。
在没有更好的方式下,还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欧阳修细细地给儿子梳理科举的考试内容,他没有时间教太详细的东西,主要还是以大局为主,倒还真的是为欧阳辩梳理了一些思路。
时间很紧,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