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章(第2页)
洪三摇摇头:“你又多虑了,需知咱们做生意最要紧的便是头脑灵活,陈粮不好卖,新粮却好卖,陈粮卖不出去,搀在新粮里头便好出手。”
杜松瞠目结舌,赶紧为他斟酒:“洪兄快多说些。”
“陈粮搀多不好卖,至多便是二成,这余下的八成自也有要的人,那酿酒酿醋的便是用陈粮的多些。”
“即便如此,若非遇上大户也还是销不尽,不过此时已是稳赚不赔,余下的这些陈粮,你便是百文一石卖出也是无妨的。”
价格放在这,即便散卖也不用担心出不了手,不过是花的时日长短,赚多赚少的问题。
杜松直觉洪三还有未说尽的话,正如他方才所言,生意有大有小,这样的大商户,若非为了哄抬物价,不会大量囤积货物,银子到了手里才是最实在的。
他恭维道:“想来洪兄定然是有法子卖出好价的。”
洪三却一副不欲多言的样子,杜松不知劝了多少酒才撬开了他的嘴:“若是有门路,最后剩下的这些陈粮便可销往军中,这是最便捷不过的了。”
杜松知道各地驻扎的禁军情况不一样,有些地区是有屯田的,也有靠朝廷拨了银子买粮的,这其中,若非是荒年,买得的粮食需保证新粮在六成以上。
单说是正常途径怎么也不至于被特意拿出来说,分明就是同那军中的采买一道做假,陈粮当作新粮卖入军中,采买不光省了银子还能吃些回扣,两头赚。
说到底又是门路。
这些门都是拿银子敲开的,这些路也都是银子铺就的。
官府是新粮做陈粮,卖给商户,商户是陈粮做新粮卖入军中。一路向上追溯便是一年耕种也只得勉强果腹的百姓。
百姓纳了税,由当地的转运司调度,一来上贡京城,二来供给地方,三来便是丰年屯粮以济凶年。
如今看来,更是养活了上上下下不知多少张嘴。
赵琛已是放下了笔,叫人给杜松倒了茶赐了座,叫他慢慢说。
“这绝非提举司一力可以完成。”
杜松饮了茶坐下:“这便是小的接下来要说的了。”
“我问那洪三,不知何处去敲门,‘小弟空有钱财却无人引路,不知洪兄可否代为引荐?’”
“洪三同我说的是‘邱’。”杜松解释道,“殿下不知,那淮南西路提举司乃是寿州知州,姓鲍,这邱大人,是淮南西路转运使。”
赵琛还没到连地方官的名字都记住的地步,却知提举司与提刑司多半为当地知州兼领,转运使却是朝廷另外委派,如江淮等-->>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