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第2页)
于大楚而言这数额不大,若是拿到朝上讨论了,出于息事宁人的目的,大部分人是会同意的。
但赵琛还真是第一次听说,绑匪拿着人质倒给钱的。
他笑了笑:“晋王也是这意思么?”
耶律弘温摇摇头:“公主可以叫我弘温,此番擅自入境是我的错,王兄不知内情,才提了这般要求。”
“那依晋王之见?”
“弘温有三请。”
“晋王请讲。”
“一则如今两国来往颇为不易,可否准许两国商客往来?”
大楚轻易不放人入关,有过关文书也没用,那是你辽国的过关文书,同我大楚有什么关系?而一个辽国人想要大楚的通关文书谈何容易。
大楚的子民要出境也需要层层审批,回来时若了没了身份文书更是十分麻烦。
北地多驻军,这是为了防止细作混迹其中。
只是这样一来陆上的商贸往来便颇为不易,唯一不受限制的是海上贸易,商船从东海、黄海出发,一路北上行至渤海停靠在辽国。
辽国疆域辽阔,滨海之地尚有商船往来,内陆的瓷器茶叶等物全然是供不应求,草原上想要买些楚国的东西,大半得靠西夏人。
五年前西夏同大楚开了互市,辽国行商之人若想到楚国做生意,还得过了那三国交接之所,混在西夏人里头同大楚交易。
见赵琛不言,耶律弘温便明白了他的意思,退一步道:“自然,若能重开互市也是好的。”
赵琛自然知道经济往来的好处,不论是互市还是开放来往的通道,对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如今大楚同西夏便是如此。
当年一战,西夏大败,但大楚为中原大国,宽宏大量,除了重划边境线外,并未有什么苛刻的条款,反倒是签了盟书,互市通婚,交两族之好。
只是同西夏互市的前提是如今边境线在长城一带,辽国这头可不是。
朝中偶尔有再修长城的提议,每每提出都会遭到群臣反对,这样的大型防御工程,注定是劳民伤财的。
赵琛也不赞同,在他看来,有这样的人力物力,不如直接用于强军,待来日夺回燕云十六州,重划边境线,长城都是现成的,何苦花上几十年重修。
燕云十六州不在中原已有百年,大多数人已是习惯了这一点,朝中有人提修长城,却无人提要夺回燕云十六州。
赵琛想了想道:“便如西夏一般,每月朔望开城-->>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