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满足(第2页)
他去向当差的反应,晚上就失足落水了。
只留下这么一个小姑娘。
两人一路来京都,路上遭遇了很多事,好在总算到了。
仲元魁满心期待去京兆尹告状,希望能够揭开太子的真面目,可没想到他再一次被赶了出来。
他明白了,原来这里的官员跟沥江一样,都是胆小怕事,不敢得罪权贵,不愿意为他们伸张正义。
他怀疑,他是不是再找不到清官,如果这件事传到太子的耳朵里,自己是不是不能活着出京都?
好在他碰上了两个好人,他一看两人的气度穿着就知他们不是一般人,当他们问自己的时候,他将所有的事都告诉了他们。
果不其然,这两人严肃起来询问真假,他便把证据拿出一部分给他们看。
两人也察觉出他的顾虑和小心,便说出自己的身份,仲元魁才知道其中一个居然是大理寺少卿,还有一个是文阁学士。
他知道大理寺专门调查案子,而文阁学士则经常见皇帝,这两人就是他的希望,他立刻给两人下跪磕头。
将所有的事情都和盘托出,两人自知兹事体大,将仲元魁与女子安置妥当,又调查了一番,确认他所说的大部分无误,这才上折子告诉了皇帝。
此时,那些证据就在皇帝手上,他看着上面仲元魁的一笔一划,给灾民的银子只有不足十万两,他心中委实惊讶。
他知道太子德行,他会贪图银子,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如果银子少,他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他没料到太子在他的眼皮底下居然会贪了这么多的钱。
他要这么多钱想要做什么?
他是帝王,而太子是储君,如果太子手里的银子快赶上国库,那绝对不是一个好事。
灾民如何他并不关心,银子才是他想知道了。
“你还不快说实话,你到底贪墨了多少银子,那些银子到底去哪里了?”
谢鸿玉可不会承认:“父皇,儿臣冤枉,儿臣真的没有贪。”
到这个时候还不说,皇帝动怒:“来人,将太子押入牢中,莫卿家,务必将此事查得清清楚楚。”
莫云章沉声应是,太子一看皇帝真要罚他,立时大喊:“父皇,儿臣冤枉,父皇……”
皇帝不耐烦地摆手,侍卫们立马将人拖了下去。
太子做后,皇帝疲惫地坐在龙椅上,告诫莫云章等人,此事没出结果之前,不要让人知道,莫云章点头,几人默默退下。
可惜,皇帝的愿望落空了。
仅仅一天,太子夜宿青楼,被皇帝抓回宫中与太子贪墨赈灾银,强抢民女,草菅人命,被告御状的事在整个京都传得沸沸扬扬,只有走出去就可听到大街小巷,酒楼食肆全都在讨论这件事。
就连莫云章也不知道,此事怎么会这么多人知道。
还有人将告御状的人事情都说了,听到那人这么惨,大家十分同情。
当时沥江水患,有许多官员富商都捐了银子,大家都觉得沥江人可怜,这银子过去,能让他们得到救助。
可谁知银子根本没到他们手中,这让他们觉得难以接受。
尤其是从沥江逃难来京都的人,他们听闻此事之后,十分气愤。
当初家乡遭难,到处都是水,房屋全淹了,许多人来不及逃命,都死在了水里。
活着的人也受伤生病,没吃没喝,没衣衫蔽体。
许多人即使活着从水里逃出来,最后都被活活地渴死、饿死、病死了。
如果当时,有人坐着船去救他们,有人给他们粥饭和水,带他们去看大夫,给他们药材,那许多人能够活下来。他们的亲人也许就不会死,他们还会有家人。
如果河堤被泥沙堵住,而不是什么草木灰,那也许家乡的水患早就退了。
他们也不用背井离乡,来到这里。
这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可这一切的美好都被太子毁了。
是他贪墨了银两,是他让他们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