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 27 章(第2页)
他拿出来闫法楼的另一道奏疏。
“闫少卿此番还抓了几个共谋的粮商,供出各路借置换粮仓之名趁机卖新粮的不在少数,这新粮想来就是过去运粮途中的损耗了。”
“闫少卿所言,诸位怎么看?”
“今岁税粮入库,其途中损耗不足两分,仅凭粮商一面之词定罪,恐怕不妥。”
从前的交易证据不好找,牵扯又大,赵琛也没有追究到底的意思,便也顺着话头下来。
他点点头:“闫少卿向来不会听信商一面之词,他既上奏,自有依据,然逝者不可追,此番牵扯颇多,念在今岁无过,此事就此揭过。”
赵琛说的是就此揭过,而不是无罪,众人不好通他辩驳,他们的目的也就是这个,若一争执,殿下执意要查又如何是好,不如就停在这里。
“殿下宽厚。”
赵琛叹了口气:“诸位入朝之时,皆是踌躇满志,要为朝廷为陛下效力,如今可还记得?邱行之举,连同各路运粮之损,不全然为人之弊,亦是税制之弊。”
太师一言未发,从各路运粮船争相买粮之时,事态便已不受控制。
如今主动权在长公主手中,要么承认是税制之弊,那就改制,要么承认是人的问题,那就清洗各地监司。
赵琛真的做得出来这样的事。
赵琛话中含义分明,看似是为犯事之人脱罪,实则是为铺垫改制之事。
“此事有碍朝廷威严,改制之事宜暂缓。”
不论是大规模换人,还是改制,动静都不小,这事多半就瞒不住,若是传到了民间,确实是有碍朝廷威严。
不等众人附和,赵琛先说:“太师所言有理,倒是我想得少了。”
公主答应得这样爽快,反倒叫人不安,果然,不知什么人将消息传了出去,曾经联名上书过一回的国子监学生,再次联名上书,上一回,他们是为自己请命,这次却是为万民请愿。
大楚民风开放,时人又爱谈论政事,消息一放出去,便不需要推波助澜了,几日就传遍了大街小巷。
百姓对于贪官污吏自来是深恶痛绝的,闫法楼归京之日百姓夹道相迎,纷纷询问邱行之事。
崇政殿内,众人皆知大局已定,同上次国子监改制一样,税收改制也势在必行。
即便众人知道事传开同殿下脱不开-->>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