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11 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一句像是水滴入烧开的热油,人群中一下炸开了锅。

“赵三完了,要被虎子爹讹上了”

“以后要离他远远的,沾了穆家的晦气,呸!”

……

一行四人赶到镇上的时候,日已过半。

四人都饿的饥肠辘辘,驴车停下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吃饭。

闻着味来到一家面摊,四个人要了四份素面。

摊主老阿翁很快端着面很快上了桌,那面一清二白,热腾腾的雾气带着饭香钻进鼻子,一口下去,爽滑劲道的面条混着蘑菇的鲜香被咽下肚。

沈棠长长的发出一声喟叹,整个人暖洋洋的,几口就吃了个精光。

吃饱喝足后,沈棠忍不住夸赞道:“阿翁,您这面真好吃,汤也好喝。”

“我这可是传了几代的手艺”那老阿翁虽上了年纪,但仍精神抖擞,拍拍胸脯骄傲的说,“别看这只是一碗素面,那汤都是提前放了蘑菇特意熬的,别人都做不出这个味!”

“难怪这面这般好吃”沈棠话锋一转,又问道,“阿翁在这摆摊多久了,对镇上熟悉吗?”

“我十几岁就在这里出摊了”那老阿翁也来了谈兴,坐在沈棠那桌,聊了起来,“在这镇上生活了几十年,不是我吹,这镇上我闭着眼都能走一圈。”

“太好了!”沈棠欣喜开口,“我们初来镇上,想买些米面正不知该去那里买,阿翁能帮忙指指路吗?”

“好说好说”老阿翁指着前面说,“顺着这条路直走到底后右拐,就到了东市,不论是买米买面还是其他东西,那里都有。”

沈棠看了眼赵三,又问道:“阿翁您知道,要卖东西的话能去哪吗?”

“还是东市”许是方才被沈棠夸的高兴,又见他们一副头一次到镇上什么都不懂的模样,老阿翁多说了些,“但在那卖东西需要交市金的,在西北处有一角是专为临时摆摊的人准备的,只要在东市入口处交三文钱,就能在里面摆一天。若是想长期摆摊的话,最好是找牙人租个摊位,一般是一个月一两,如果租的时间长,市金还能再便宜些。”

赵三在一旁听的直咂舌,这镇上的东西就是贵,不过是一个摊位,他在市集上摆摊都是带着东西直接去,从没听过还有要花钱的摊位。更别说一个月竟然还要一两的租金,这都抵得上明抢了!

穆家母子在王麻子那被坑着买了许久的高价米,对这摊位的租金并没有什么感觉,反而表现的面色沉稳。倒衬的赵三大惊小怪,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模样。

“那阿翁知道镇上那里有绣行收绣好的手帕吗?”沈棠最后问道。

“这……”老阿翁皱起眉,手帕这种有钱人才用的东西他哪里清楚,心里这样想着嘴上却说“你们可以去西街看看。”那边都是成衣铺子绣行之类的店,瞎问几家总能问到的,也不算砸了自己的招牌,老阿翁这样想到。

“多谢阿翁。”问到了想知道的,沈棠心满意足的付了饭钱,问一旁的三人“我们先去坊市看看?”

大家都点了头,之后四人照着老阿翁指的路,没一会就走到了东市门口。

此时已经到了下午,这个时间市集早都散了,可此刻的坊市中却仍旧热闹异常。

一进东市,只见有卖羊头肚肺螃蟹的,还有香糖果子、砂团子、蜜煎雕花之类的饮食,在往里走又是银杏、胶枣、核桃、乌李等各种各样的干果,还有莴笋、辣瓜儿、地瓜等蔬菜,甚至连咸菜都有许多种,什么辣萝卜、酸豆角、腌黄瓜的,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赵三跟在后面,走一步叹一声,一路上吸气声就没停过。

三娘和穆岁也不遑多让,他们出生就一直生活在杏花村,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村里的市集。一直以为市集都是像村里那样,到了晌午就散,市集上卖的东西也零零散散的并不多。

直到此刻才知道,还有到下午都不会散的“市集”,里面摆的东西更是花样繁多,样样都是没见过的新鲜货。

而叹了一路的赵三此刻只有一个想法:

这要花钱的摊位,就是不一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