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第178章(第1页)
“天启二年的惨剧重现,这是列祖列宗的警示,微臣恳请皇上和摄政王,为了江山社稷,为了黎明百姓,海禁不能开!”
李善站在殿堂上,冷冰冰的看着跪在堂前的保文侯李泉,他一直以来都是保守派的中坚力量,自始至终就反对开设火器局,反对开放海禁,更是反对李善正在建造的航海舰队。
坐在龙椅上的李恪显然被唬到了,李泉神情悲愤,他以头磕地,不大一会儿,额头上就沁出一片鲜红的血痕。
“爱卿,爱卿……”李恪嘴里嗫嚅着,只怕那李泉一时激愤当场死谏,他悄悄透过冕旒观看摄政王的神色,李善似乎并不担心血溅宣政殿,从朝会开始,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李恪的心紧紧揪了起来,又转头去看屏风后面的谢宝扇。
在休养了几个月后,谢宝扇又恢复临朝听政,透过那架紫檀浮雕八仙寿字纹的屏风,她注视着宣政殿上的群臣们,他们神色各异,各有自己的盘算,平日,这些人既要拉拢,又要弹压,可今日的事情毕竟牵扯太广,就算摄政王再如何独断专行,也无法与整个朝堂上的臣子们对抗。
谢宝扇忍不住屏住气息,昨日接到福建送的奏报时,谢宝扇当场懵住,这几年摄政王大刀阔斧的施行新政,本来就树敌颇多,正在这节骨眼儿上,却出了此等惨祸,到时必定有人借机弹劾他,若是没有处置妥当,朝臣们岂会善罢甘休。
想到这里,谢宝扇朝着李善看去,他面无表情,一双锐利的眼睛紧紧盯着保文侯,不知此时在想些甚么。
倭人的这次突袭来得太过蹊跷,就连谢宝扇心里都有些疑惑,这么多年以来,倭国的浪人时不时就会侵拢闽浙一带的渔民,又因这些倭国浪人往往抢夺了财物就会逃回海上,但是像此等规模之大的屠村惨案,并不会轻易发生。
只恨福建水师几乎名存实亡,完全震慑不了这些作恶多端的强盗。
宣政殿里只有李泉的磕头声,这沉闷的响声像是碰撞在人的心口上,所有人都在等待李善的回应,那李善沉默良久,终于开口了,他的视线停留在端王李清身上。
“端王,你来说说,海禁该不该开?”李善问道。
端王站在前列,他仍旧和往常一样,平日不叫到他,他轻易不会开口,此时,他只是略微抬起双眼,先是回看李恪一眼,随后垂首,沉声说道,“回禀皇上,微臣以为此次是人祸,海禁不能开。”
有了端王开头,宗室的人一起跟进,喊道,“皇上,海禁不能开!”
六部和宗室素来不合,只有在对付摄政王时,才会一致联合,这会儿有端王率先发声,就见一干大臣齐声喊道,“臣等附议,皇上,海禁不能开!”
没有应声的大臣们寥寥无几,庄肃的宣政殿,群臣们又一次把矛头齐齐对准李善,李善面色阴沉,他久久没有回应,只是平静的俯视着宣政殿的群臣们。
就在这时,谢宝扇开口了,“户部尚书吴大人,兵部尚书徐大人。”
柔弱的女声在宣政殿里响起,有不少大臣们都微微楞住,自从谢宝扇因伤退出宣政殿,众人似乎已经忘记,这架屏风后面,原本应该坐着一位垂帘听政的妇人。
谢宝扇的回归,在此次太平县七排村的屠村惨案前显得并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她的发声却让站在殿堂前的一些人心生警惕。
皇太后和摄政王的私情早已不是秘密,只要没有危及到帝位,她自然是站在摄政王那一边,这是所有朝臣们的心声。
很快,吴谦和徐锦站了出来,平日,他们能和谢宝扇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可是那仅有的几次交手,就足矣让他们看出,皇太后谢宝扇并非软弱可欺之辈。
她的手段和摄政王不同,摄政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这种底气来自他牢牢把控的整个大邺朝军权,皇太后要更温和一些,但是在涉及到皇上的利益时,她也会寸步不让。
“微臣在。”他俩一起向谢宝扇行礼。
屏风后面的谢宝扇微微点头,她没看李善,只问,“吴大人,这两年朝延投到福建水师的银两花费了多少?”
吴谦在今日上朝,就已有准备,他脱口而出,“去年单是拨给福建水师的银两便有两百四十五万两白银,今年又陆续拨出五百三十九万七千两白银。”
朝堂上的朝堂们不禁倒抽一口冷气,光是一个福建水师就花费了这么多银子,前些日子又有传言,说是摄政王有意重振辽东水师,介时两大水师一年要花费多少银子?他们简直不敢去细想。
>br>
试问摄政王为何要大力重建水师?还不是为了放开海禁,瞧瞧宁波和天津的两大造船世家,他们的船坞正在日夜不停的赶工,摄政王给这些商人们画了一张巨大的饼,受到蛊惑的商人们全都头脑发热,想要打造一支冲出远洋的无敌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