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二章 系统内部的叛徒(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秦川本不打算再接触媒体,但这天傍晚,他却破例接受了一家老牌财经杂志的访谈。没有摄像机,没有直播,只有一台录音笔放在桌上,记者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目光清澈,语气不疾不徐。

“您觉得,灰域的本质是一种技术解决方案,还是制度对抗的表现?”他开门见山。

秦川看着他,语气很淡:“你是想问我,是不是在造反。”

记者愣了一下,旋即笑了笑:“您可以这么理解。”

秦川不笑,只说:“灰域不是对抗,它是回避。”

记者有些意外:“回避什么?”

“回避一个早就出问题的系统,却从来没人敢说它有问题。”秦川顿了顿,“就像一艘船,甲板上不停刷漆,但船底早就漏水,只是没人愿意潜下去看。”

这次采访最终没有公开播出,杂志社收到“相关部门建议”后主动搁置,但录音内容却在业内悄然流传,并迅速成为一部分“制度焦虑派”自我印证的佐证。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就在录音传播后的第四天,一份源自某国家研究平台的“灰域数据危害初步评估报告”在社交媒体上匿名发布。

该报告措辞强硬,内容涉及对灰域系统的各类风险预测,包括“数据集中行为缺乏监管通道”、“反馈回流系统易受操控”、“信任图谱演化存在意识形态偏移风险”等。

更关键的是——报告附录中的数据模型,居然与灰域主链的某一核心节点运算模型极度相似。

这意味着——灰域内部,有人泄密。

老罗火速召集技术组进行全链条节点排查,发现疑似泄漏的是“L-7”节点,一名技术顾问在前一季度曾短期持有该节点访问权限,并于一个月前离职。

这人名叫姚全,是原R6体系中的二级研究员,后来因技术理念与团队冲突辞职。灰域曾接纳他作为外部合约顾问参与节点优化模型构建,却没想到,这人离开后将关键模型结构外泄。

这事在秦川看来并不意外。

“人,永远是系统里最不可控的变量。”他说这句话的时候面色平静,“所以灰域从一开始就不信人,只信行为。”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秦川果断决策:

彻底封锁“L-7”节点,所有相关接口强制注销;

推出“匿名行为轨迹互证模块”,通过去人格化运行模型控制节点运算;

发布内部预警通报,并对灰域全网参与者发布《行为不信任公告草案》。

这是一次“系统自我排异机制”的强力示范。与其等待攻击,不如主动暴露和应激。

与此同时,一封来自R6核心圈的内部电邮在多地传播,内容显示:“灰域已呈现‘自组织意识强化特征’,建议优先对其技术源代码展开法律追溯性梳理,必要时提交司法建议。”

这封邮件在业内引起震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