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风暴开始前(第1页)
秦川的节奏,越发让人摸不透了。
就在所有人以为他会紧接着在江城南郊的“纽网基地”大张旗鼓开建之时,他却突然出现在中部某座老工业城市的废弃机床厂房里,带着几位从未露面的老人走进尘土飞扬的仓库,在那里停留了四个小时之久,离开时没有任何新闻、没有任何合影,仿佛一场普通的私人探访。
可实际上,那座“老机床厂”早在三年前就完成了国资划拨,成为了一家名为“楚原科技”的非上市实体名下子公司。
而“楚原科技”,正是当年秦川用另一个名字从京津一带某大型军工央企中剥离出来的工程图纸归档团队。他将这批人隐藏在内陆,三年不发声,只为等待一个临界点。
这次见面,意味着临界点已至。
从那天起,秦川开始调动自己在全国多个片区设下的“沉默节点”。每一个节点,都是一间小公司,或一家研究所,或一所高职院校,表面毫无关联,但当数据在他架设的系统上统一流通起来时,一个“分布式能力网络”开始浮出水面。
这一网络,不依赖任何单一核心,却能在需要时瞬间凝聚力量,完成从算法测试、样本反馈、到迭代优化的全流程。
而秦川,早在数年前就知道:未来的竞争不是“公司对公司”,而是“系统对系统”。
但他真正要对抗的系统,并非哪一个具体机构,而是一种“看不见的共识秩序”。
这种秩序表面由监管主导,实则背后是既得利益网络长期以来通过制度、资本、渠道、意识形态逐层筑成的高墙。
而现在,他要拆掉那面墙。
就在这套分布式系统暗中运作的同时,江城表面却越发热闹。几家地方电视台高频出现“砚川控股”的赞助画面,不同活动、展会、招标现场也频繁出现“信投联盟”标识,仿佛一个新崛起的资本集团正在席卷地方市场。
但这不过是“声音制造”,真正的大动作,都藏在那些“没公开报道的会议”里。
比如那天晚上,秦川在市政会议室里,面对三个重要职能口的代表,递交了一份“数据要素试验田项目申请”。
这份申请若通过,意味着他将在江城获得“局部政策豁免”,可以搭建一套与现有数据交互体系不同步的“灰域系统”,即“数据主权预演场”。
三位代表看完材料后沉默良久。
“你知道,这一步一旦放行,将意味着平台不再是唯一规范来源。”
“我知道。”秦川平静回答,“但你们也知道,现在的平台,早已不受你们控制。”
这话说得毫不客气,却没人反驳。
最终三人离席时,只说了一句:“准备好接受一切后果。”
秦川点头:“我已经准备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