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二章 自治之下(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南岭组是最早提出制度自治试点的区域。

他们提交了一份长达一万三千字的申请材料,不是模板,不是套话,而是实打实用了一年的制度日志、运行流程、用户反馈、制度节点对比,构建出一套和总部既有关联又有独立调节能力的本地制度方案。

他们没有提出脱离组织,也没有要求资源倾斜。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机会:一个让自己“照样跑完服务体系、照样接住用户、照样留住人”的独立回路。

秦风没有犹豫,直接批了。

这不是放权,而是顺势。

三年前他就说过一句话:组织不是流程的容器,而是信任能否自己长出流程的土壤。

现在,这片土开始发芽了。

南岭制度自治试点运行第一阶段,被总部定义为“节点内评审自治型”。

核心在于三个方面:

一,服务流程节点由当地协调员根据服务员反馈调整细节,比如服务开始时间、反馈节点、积分结算路径等,不再强行对接总部标准流程。

二,服务评分体系允许使用“客户情感权重”补充项,打破了单一“标准完成即合格”的老办法。

三,所有服务数据、积分数据、制度调整记录必须每周同步上传总部,并留档于“共识修订可追溯模块”。

第一个月,整个试点没有出乱子。

服务员活跃率反而更高,节点评分纠纷下降,甚至有人发帖说:“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规则离我这么近。”

但第二个月,问题就来了。

一名协调员因连任得票率未达线被迫退出,引发协调组内部权力交接混乱。部分服务员指责新协调员对制度细节理解不够,导致流程审批迟滞。

更严重的是,有服务员怀疑“新协调员系私自篡改了节点评估标准”,引发一轮匿名举报潮。

南岭协调组发起临时复核,三天内开出制度说明会两场,线下走访七个服务点,最终确认未发现重大违规行为,但存在“规则执行弹性空间未提前告知”的程序性问题。

秦风没有插手。

但他收到了观察小组发来的反馈:

“组织制度的核心问题不是出错,而是当制度出错的时候,大家愿不愿意在制度里解决。”

这句话他看了三遍,最后写了一句回给平台:

“自治不是为了谁做主,而是出了问题谁愿意站出来解决。”

为了避免“制度执行不透明”问题蔓延,平台新增“制度调整预告机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