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章(第1页)
从大禹治水到隋朝大运河,古代对于水利极为重视。在大禹时期,人口稀少,多采用疏导,开沟挖渠,再往后人口一多,不能任大水在平原上来退了,于是出现了更有效的手段,筑堤坝。
古人多以经验,没有科学的思维,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像为了抬高水位,出现了斗门,但你问这是啥原理,不知道。为了抬高河床,进行裁弯取直的尝试,至于泥沙为什么会在下游堆积,不知道。
俞长生一大早拿着图纸出门考察地形,对于灌溉,多挖几个池塘就好,还能调节生态,但是改道就要仔细考量了。
既要制定最短的路线,又不能大量占用住房和农田。
他身后跟着个捉笔小吏,跟他介绍情况,“大人,您瞧前面就是射阳湖了,因为风大浪急,摧毁了往来的不少船只,现下已经很少有人敢通行了。”
“那这南北的物资如何运送呢?”
他心里大致知道了,果然,只闻那小吏道:“只能依靠人力马力绕行了。”
俞长生上前几步,脚步踏着泥土,围着湖远远绕行几步,他踩上一块石头,看向不远的一处河沟问道:“你可知那条是什么沟渠,怎么不用了?”
小吏道:“回大人,小的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河道,只自小人记事起便没通航过,淤积严重。不过听老人说,这条河道还是一条大运河的分支,古时候很是繁荣。”
俞长生灵机一动,这里是江淮,难道是扬州大运河?
“那是邗沟。”一文人打扮的中年男子微微笑道。他身着曲裾,宽大的衣袖盖住半卷书,原来是在此读书的文士。
“请问先生,这可是隋朝时期建造的大运河其中的分支?”俞长生跳下巨石,晃悠悠来到这人跟前,行了一礼道。
那人深意看他一眼,回礼道:“正是。不知大人可是想要改道?”
“对,”俞长生坦然点头:“既是古时候的运河,那疏通重新启用便是,如此也迎刃而解了。”
他长舒一口气,定计如何改道,感激道:“多谢先生告知。”
“无须客气,大人兴修水利,开通河道,有利于乡里,是登应该感谢大人才是。”这人推辞不受。
“大人好想法,开通邗沟不仅解决了射阳湖风大浪急,还大大缩短了南北航运的距离,善!”
俞长生觉得这人见解不凡,于是笑问道:“还没请问先生是?”
“吾广陵人,姓陈名登,与家人回乡拜访族人。”陈登笑眯眯露出狐狸尾巴,“不知玄德公可好,改日陈登必登门拜访。”
这下俞长生还有什么不知道的,陈登,现在吕布手下混,回老家一趟怎么就正好让他遇上了,还对水利河道头头是道,敢情专门在这等着他呢,他还乖乖走过来了。
“早闻元龙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不俗。”俞长生赞叹。
“不敢在俞兄面前自矜,俞兄年纪轻轻,已经为刘使君取广陵,败袁术,吾惭愧,多有不足矣。”
陈登心里确是这么想的,想他辅佐刘备,虽也尽心尽力,问心无愧,但自认为刘备守不住徐州,便投奔了曹操。
而他觉得难以成事的刘备,转眼便在俞长生的帮助下,转死还生,虽处境依旧岌岌可危,却保全自身,寻一栖息不难。
他怎能不惭愧,不过他还是坚持认为刘备是雄主,却不适合坐镇徐州,不是他陈元龙的明主。
他呀,就想守着徐州,哪管外面洪水滔天。
“不知刘使君有什么计划,恕登直言,广陵不可久之,此是吕布立足不稳,曹操难以腾手,届时使君当如何自处?”陈登言语犀利,他不希望刘备给广陵带来灾祸。
俞长生脸色难看,他当然知道仅凭广陵城难以成事。
这陈登如此难缠,可不要出来捣乱才好,看他面有赤色,想必没几年活头了,那便让他去死吧!
俞长生心中吓了一跳,我怎会有如此想法,当真来了这命如草芥的世道,便当真视人命如草芥了?
不行,我不可以这么做!
他从容不迫道:“刘君这里,自有吾为之谋划,就不劳累陈兄了。还是说陈兄心向我主,那吾可太欢迎了。”
“是吾逾矩了。”
俞长生没答话,转而问道:“不知元龙兄在家多久,可否有时间来助吾修建水利?”
陈登也恢复斯文模样,他笑着道:“既然俞兄相邀,如此美事,登便却之不恭了。”
“元龙兄有扶世济民之心。”
“岂敢,俞兄谬赞,登一俗人,旁的不说,家中田丰-->>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