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1页)
瑞王和庆王都愣了,一时无语。
瑞王以为,楚翊会支持他的政见。毕竟,楚翊还给他做媒,讨得太皇太后懿旨,让公主成功搬出灵泉寺,脱离苦海。假以时日,公主必然会坠入他的这片海——因为公主厌恶楚翊的风流,而庆王各方面都逊色于自己,不足为虑。
庆王则没想到,楚翊会公然压他一头,在他琢磨出的政策上,延展出更深、更合理的建议。本该是自己的政绩,现在倒被这老九捡漏分走一杯羹。
“朕也听说过这些水贼。官府一抓他们,就跑到对岸去。对岸抓他们,又跑回来。将来找时机,和南齐互通有无,一起整治他们。”永历小皇帝稚嫩的童音响彻大殿,“方才宁王所说,诸卿以为如何?”
“臣认为,宁王所说的确可行。先前瑞王提出的几点问题也十分透彻,可谓高屋建瓴。”瑞王的亲家,吏部尚书杨榛先是肯定了楚翊,顺便把瑞王捧得更高,却完全没提庆王,“人们常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也就解决了问题的大半。佛家也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嘛。”
庆王瞥去一眼,两腮微微鼓起,忍而未发。
倒是他的舅舅,户部尚书马赫口吻轻松地说道:“杨大人真知灼见。不过,要是全天下的智者都只质疑,岂不是没人办实事了。”言下之意,瑞王不办实事,光顾挑刺。
“大家都是为了提升税收,充实国库,藏富于民嘛。”楚翊适时地插了一句。
“既然诸位都认可,那就按宁王说的,回头由政事堂敲定细节去落实。”永历小皇帝懵懂地挠挠头,做出总结。
“皇上圣明。”楚翊道。他感觉,瑞王和庆王的视线锥子似的扎在自己侧脸。他扭过头,对二人露出孩子气的笑容,像刚刚调皮捣蛋被父母撞破。
瑞王朝他皱皱鼻子,庆王则轻轻瞪了他一眼,倒也没有多生气。
或许不该出头,把想法说出来,楚翊暗忖。但是,在群臣面前露脸的机会太少,他必须把握。不过,相信两位兄长马上就会忘掉这点不愉快,投入到另外一件事上。
“臣还有事启奏。”楚翊道。
“九叔请讲。”永历露出童真的微笑。
“正科之外加开恩科的邸报,已经由通政司派往各地了。”
永历看向礼部尚书,后者恭谨道:“不错,臣与王爷已经落实下去了。恩科一般不遵秋行乡试、春行会试的常例。目前的安排是,五月乡试,九月会试。”
“也好,只是时间紧了点。”
“臣想辞去兼管礼部的差使。”楚翊的语气云淡风轻,诚恳地说道,“先皇驾崩,蒙陛下信任,命臣全权负责国丧,这才让臣兼管礼部。眼下恩科在即,科举取士是国家大事,臣年轻没有经验,所以请辞。至于宗正寺的差使,臣想继续为陛下效劳。”
瑞王和庆王的四只眼睛同时亮了,群臣也纷纷侧目,看傻子似的看楚翊。这个节骨眼上,竟会有人不恋权,甚至主动让权。至于管理皇族事务的宗正寺,那只是远离权力核心的边缘罢了。
“九叔是个实在人。”永历点点头,给出简单却至高的评价,“由谁来接任九叔的差使,就交给政事堂商议吧。”
他想了想,又道:“齐国的玉川公主搬回永固园了,吃穿用度千万别怠慢了。抽调一队禁卫军过去,加强内外的巡查。”
散朝时,楚翊走在两个哥哥身后。透过他们跃跃欲试的背影,几乎听得见他们心底迸发出的一种声音。那是权欲混入奔流的血液,沙沙作响,涌遍全身的响动。听上去,就像剧毒的响尾蛇。
成为摄政王,总揽朝政、代行皇权,多么诱人。二哥活着时,恐怕瑞王和庆王在最深的夜里都不敢如此妄想。如今,突然触手可及。
骨子里,他们都不是安分的人。
自己亦然。
**
楚翊先向太皇太后请安,又探望二位母妃。离宫前,他特意去了一趟针工局。监工太监前几天就收了他的银子,他一到,对方就把他点名要带走的六名宫女叫出来了。
“王爷,既然是客居永固园的玉川公主要量体裁衣,那该用手艺更老道的。”监工太监眯眼笑道。
“不,就要她们几个。”楚翊从袖中摸出五两银子,递到对方手里。然后,拿上针工局开具的文书,带几人出宫了。
宫里默认的规矩,差人办事时,要赏一笔。办完事,再赏一笔,就像民间交易时的定金和尾金。别看人家只是七品的监工太监,私房钱或许比他府里的现银都多。
“九爷,我们真的只是去为公主量体吗?”坐进马车时,一个宫女战战兢兢地问。
“是啊,你心虚什么?”楚翊凌厉地扫她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