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六十年代好种田捉虫(第1页)
三江农场的大学生感觉田蓝又疯了。
这秋收秋种的繁忙季节,她又是指导桃源村的人改造农田种植水芹菜,又是叮嘱大家点麦子,收割水面稻,按理说已经忙得恨不得三头六臂了。
结果就这样,都没耽误她满世界瞎折腾。
折腾啥?折腾找种子呗。
这人找的种子五花八门,稻种、麦种、玉米种、高粱种这些常规的粮食作物也就算了。青椒、茄子、西红柿、南瓜、黄瓜、西瓜,葵花籽等等等等,她居然也一个都没落下。哦,对了,还有马炮瓜,她同样要了一堆,都没见她弄出榨油机来,也不知道想干嘛。
田蓝为什么发疯要弄这么多种子,当然是为了太空育种啊。
s,我念书少,你别骗我。太空育种需要这么多种子吗?弄个十粒上去,然后分成小盆种植,不就完了。光这些变异的种子就足够你挑选上个年了吧。
非也非也,太空育种的突变率虽然比常规诱变来的高,但也绝非大众幻想的那么高。你搭载1000粒种子上去,说不定只有10颗发生突变,而且你也不知道究竟是哪10颗,更不晓得它们到底是朝哪个方向变异的。
况且在1967年的技术条件下,什么基因测序之类的想都不要想,你主要能够依靠的是两个光学元件,一个是你的眼睛,一个是显微镜。
在这种情况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普遍撒网重点培养。将大批量种子送往太空空间站,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带回来种下,然后通过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来判断太空旅行究竟在它们身上产生了怎样的效应。
要想获得更多可供研究的对象,田蓝自然得想方设法地搜集更多的种子送它们去做太空旅行。这可是非转基因手段下让植物自我突破潜能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也许可以胆大点,直接放弃那个一字。
毕竟如此高成本的投入,倘若效果不显著的话,国家也不会一做就是二三十年。
太空育种获得的新品种海了去,田蓝甚至怀疑禾下乘凉梦的实现也得依靠太空育种。
毕竟“茄子大的像南瓜,南瓜足有磨盘大,一根豆角炒一盘,一只青椒半斤重”都是太空育种的产物。
他们小伙伴集体参观太空育种基地时,都曾经感慨不已。
当年说的“一个地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也许并非浮夸风,只是穿越了时空。毕竟在基地里,单只269斤重的南瓜已经长出来了。那地瓜长到千斤重也不是没可能了啊。
她像只孜孜不倦的小松鼠,忙进忙出,不断地收集各类种子。此情此景瞧在大学生眼中,就让后者忧心忡忡。
挺好的一姑娘,虽然人夹生,动不动就阴阳怪气,但干起活来还是挺上道的。
怎么好端端的,一打眼的功夫就不正常了呢?
高卫东郑重其事地询问远道而来的客人:“她在你们宁甘的时候,也是这副神神叨叨的样子?”
哎哟喂,那发病的时间可真不短了。
薛秀琴一个白眼翻上天,恶狠狠地瞪着面前的男知青。同样是大学生,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看看他们郝建设,再看看这个人。会说人话吗?不会说话就闭上嘴。
薛秀琴真情实感地替田蓝委屈着。旁的不说,一想到田蓝天天跟这种人打交道,就觉得她好可怜。
陈立恒也郑重其事地强调:“她很好,一直都很好。”
说着两人不再理睬高卫东,只匆匆忙忙往田蓝的方向去。他们还给她带了礼物呢。
高卫东摸着鼻子在后面叫唤:“哎哎哎……”
嘿,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你们是不知道她现在有多癫狂,她收种子收到农场都怀疑她搞投机倒把,要私底下倒卖种子了。
田蓝正在小心翼翼地收集毛叶山桐子的种。
这是种优质的木本油料作物,它适应性强,生长快,挂果早,产量高,而且种子含油量高,被称为树上油库,并且易储存,好加工。
用她在农大课堂上教授的话来说,这是最适合全国大面积推广的优质优料作物。一年种,多年收,种下去四五年就开始挂果,15年进入盛果期,而且盛果期可以长达半个世纪。种这一波,绝对不亏。
田蓝的设想是将木本油料作物和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相结合。这样便可以减少种植前期的经济回报压力。本来就是把它当成树来种的,没指望收它的果。那么将来它开始挂果产油的时候,就是意外惊喜。
现在全国人民缺油,半个世纪之后,油依然是困扰华夏人民的问题。贸易争端时,人家就用油来卡咱们的脖子。而短时间内大面积种植草本油料作物又会导致粮食安全的隐患。
那就另辟蹊径吧,从现在开始,种植不占用耕地面积的高产量木本油料植物,用几十年的时间让它们慢慢成长,问树要油。
田蓝收了一口袋红彤彤的山桐子,仍然不满足。山桐子雌雄异株,自然繁殖能力极弱,野生植株分布稀少。她得多弄些种子,等到处理过后再催芽种植,提高成活率。
薛秀琴好奇得不行:“你摘这个干什么?插花吗?”
红彤彤的,像珊瑚珠一样,倒是挺好看。
田蓝随口回应:“它可以榨油。”
薛秀琴愈发好奇:“这个比油葵油还多吗?”
田蓝头都没抬,直接作答:“这样一棵树进入盛果期之后,一年能产五六十斤油,一亩林地差不多种十棵树,那就是五六百斤油,而且可以连着收获五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