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2六十年代好种田捉虫(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田蓝笑眯眯的:“别着急呀,你们又没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我不给你们摊开来讲你们也听不懂的。”

于是大家只能耐下性子听她鬼扯什么外国有一种巨树有100米高,直径达到了10米。之所以它会变成现在这样,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发生了突变,所以才如此巨大。

所有的生物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模样,都是它们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结果。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样的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壤里,长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

大家点头,她说的似乎有点道理。

田蓝看了一圈,感觉火候差不多了,就不在东拉西扯,而是切入主题:“自然条件的变化具有强烈的偶然性,极端变化下留下的结果也是散落在世界各处,想要寻找十分艰难。我们做育种工作除了四处挑选已经有的种子进行进一步培育工作之外,还要人为的创造模拟出自然条件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分成物理化学不同的方法。像秋水仙碱诱导植物多倍体的产生属于化学方法。像我应用的极低温诱导种子变化,就是物理手段。”

等等,极低温诱导,这是什么意思?

田蓝笑道:“就是在极度低温的环境下,迫使种子内部发生变化,产生变异遗传,来适应极端环境。这样的种子种下去之后就会形成变异植株,如此进行筛选,可以做进一步的育种工作。”

大家听得似懂非懂,只觉得好神奇。就这么冻一冻,就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那也也太绝了。

田蓝的眼睛笑成了月牙儿:“生物有无限潜能,生命为了延续下去,可以迫使自己发生各种变化来适应。就好像我们人一样,生命的延续历史就是生存环境的变化历史写照。所以说,育种工作就是在触摸生命变化的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后面可以加入我们育种工作小组,专门做各种优质粮种的栽培。”

好些小学生都激动起来,他们还惦记着那棵水稻树呢。

既然冻一冻,高粱都能长这么高这么大,那么是不是多冻几回,水稻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了?那可太棒了。

田蓝摇头,直接打消他们的痴心妄想:“育种工作没有大家想的这么简单,得到一种可以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起码得花上七八年乃至十几几十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意外,比方说搜集到的种子被人拿去喂鸡了,那么就会前功尽弃。”

小学生队伍里爆发出哄笑声,好几个人都推搡着一个男孩,嘿嘿地笑:“被你妈拿去喂鸡了。”

那被揶揄的男孩完全看不出当晚的戾气,还涨红着一张脸强调:“我家的鸡都被杀了。”

他妈是哭的很伤心,但他自己没啥感觉。因为他家鸡生的蛋都是用来换盐换针头线脑,也吃不到他嘴里。

至于他妈天天拍着大腿哭天抢地,她哪天不哭着强调自己被欺负了啊。他听多了自然也就麻木了。

田蓝看了眼那个男孩,当真不知道该说什么,索性主动询问:“那你要不要一块儿去培育种子?”

周围人哄笑起来,集体撺掇他:“你去你去,你的种子,你妈不敢让鸡吃。”

男孩懊恼的很,气急败坏地强调:“我们家都没鸡了。”

可惜他没吃到那些鸡,都被农场拿走了。

不知道是不是耻于与之为伍,旁边的大学生们主动转移了话题。

高卫东指着玉米杆子问:“玉米又是怎么回事?这边的玉米杆子比这边的矮小啊,还长得这么密。你这是不打算结玉米,直接长杆子了吗?”

他这一说,其他人才注意到两片玉米地的特殊之处。还是一大一小一高一矮,只不过那小的矮的并非跟平常的玉米一样,而是格外低矮些。

嗐,可真是的,这样的玉米又有什么用?长得这么弱小,到时候怎么结玉米棒子呀?

田蓝伸出了手指头,示意大家看:“你们瞧,我的大拇指是不是很有力气?但是,来一位高小的同学,我们比划一下,你用你的拳头来抵我的大拇指。”

结果在场的高小学生,个子都跟他差不多。即便比她矮的,人家的手伸出来也不比她小,完全没有对照效果。

大学生们都笑喷了,这个小初中生平常一直在他们面前充老大,关键时刻就漏气了。

田蓝咬咬牙,决定转换思维。她伸手招呼高卫东:“你过来一下,伸出你的大拇指。大家看到了吧?他的手比我大很多,他的大拇指也很有力气。但是,当我的手握成拳头,去跟他的大拇指对抗,谁输谁赢?”

众人看着,开始起哄:“是他让着你的。”

田蓝哭笑不得:“你们自己试验一下,看需不需要相让。团结就是力量,一根手指头再有力气也不是一个拳头的对手。同样的,我们来看这片玉米地。这些玉米杆子大家都看到了,低矮瘦小。但与此同时,正是因为它这个特点,所以同样面积的土地上,就能种植下更多的这样的玉米。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做一道数学,假设普通玉米一棵能结二两玉米,一亩地可以种植3000棵,那么产量是多少?”

这个题目挺简单的,就连高小的学生都能喊出声:“600斤。”

“好。当玉米变得又矮又小,那他一颗只能结一斤半的玉米,但是一亩地可以种下4500棵,那么它的亩产量又是多少?”

这题有点难度了,因为他们手上没有草稿纸,15x4500需要一点点时间才能得到答案。

高年级的学生们就展现出自己的优势了,高卫东率先给出答案:“675斤。”

田蓝笑着点头:“没错,结果就是增产了75斤。正常情况下,如果玉米的品种选择得当的话,这个增产值可以达到20。”

她没夸张,这个时代的玉米一亩地能长2000株就算是密植了。老电影里的玉米地稀稀疏疏的,两棵玉米之间能停一辆自行车不是田主疏于料理田地,而是种子只能长成这样。

在应用新品种之后,她说增产百分之二十已经相当保守,达到增加一半都有希望。

所有人都发出了哗然声。这么夸张吗?把玉米变矮变小了,反而产量增加了,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