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史书无名的良将(第1页)
同时,王充还主张“今胜于古”,他认为古代所谓的圣贤其实没有书里说的那么厉害,后世的人虽然要借鉴前人的智慧,但未必就不能超过前人。
然而,王充的这些思想在2000年前并不被主流认可。首先,皇帝不能接受他——皇帝是“天子”,是上天的儿子,如果按照王充的说法没有上天,那皇帝又置于何地呢?
其次,那些文人士大夫阶层也不能接受王充,因为《论衡》中对孔子、孟子的怀疑,也是他们不能接受王充思想的原因之一。
而平民百姓由于大多学识较低,更不可能理解王充这套“大逆不道”的理论。在他们看来,王充就是一个反叛者。
事实上,2000年来,王充在社会主流思想中一直是一个反叛者的形象。直到清朝,人们还称王充为反叛者,对他不屑一顾。
直到近代,一些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才意识到王充的价值,并且惊讶于一个2000年前的人竟然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新国中成立后,随着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王充才逐渐被肯定。只是这个肯定来得太晚,等了2000年。
总之,王充的无神论思想在古代虽然属于小众思想,但却依然产生了很大影响。
至于为什么在后世王充的名气很小,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后来几乎所有封建王朝都需要宣传“君权天授”。如果大规模宣传王充的无神论,那么皇权的合法性就存在问题了。能
够在近2000年前,在神学大行其道的年代,客观地去思考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很伟大的事情,宛如黑暗中的逆行者。
而王充的这本《论衡》,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着作之一。
【一口气看完平定安史之乱的悲情英雄历史小知识唐朝郭子仪】
他是与郭子仪和李光弼齐名却被遗忘的凌烟阁功臣,他勇冠三军,安史之乱最终在他手中结束。他满门忠烈,家族中40多人为国捐躯,两个女儿为国和亲。
他本是忠臣,却被逼造反,成为叛臣,下场悲惨。他就是悲情英雄仆固怀恩。在凌烟阁100多位功臣里,如果搞一个悲剧人物评选,仆固怀恩毫无疑问能排第一。
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郭子仪和李光弼排在前两名,而第三名非仆固怀恩莫属。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记载,仆固怀恩常为先锋,攻城拔寨,勇冠三军。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怀恩家族中有46人为国殉难,两个女儿为国和亲,称得上是满门忠烈。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着的忠臣,日后却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一样,被逼上梁山,被迫造反。
那么,历史上的仆固怀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从一个忠臣变成叛臣的呢?
仆固怀恩出身铁勒族九大姓之一的仆固部,其祖上归降唐朝后,世代为唐朝把守西北边境。
年轻时的仆固怀恩先后在大唐军界的两位大佬级人物——王忠嗣和安思顺麾下效力。凭借着出色的能力,他被两位大佬视为心腹,颇为欣赏。
《旧唐书》评价他“善格斗,达诸蕃情,有统帅之才”,意思是说仆固怀恩能打,又熟悉少数民族风情,有统帅之才。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仆固怀恩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与郭子仪和李光弼一起站在了那个时代的舞台中心。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仆固怀恩正在郭子仪麾下。肃宗前往灵武登基时,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来到灵武,拥护肃宗。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肃宗是舍弃了父亲玄宗,身边只有大约2000兵马,等于是赤手空拳,所以军方的支持至关重要。也正因为如此,仆固怀恩有了拥立之功。
小朝廷刚刚建立,铁勒部落的同罗族依附安禄山,充当叛军的急先锋,入侵朔方军(今宁夏灵武西南)。
此时刚刚在灵武登基的肃宗处境危险。当时仆固怀恩之子仆固玢率兵出战,却兵败而降,之后又趁机逃回。
仆固怀恩为严明军纪,大义灭亲,将儿子斩首示众。此举令平叛将士士气大振,最终在仆固怀恩的指挥下,击败了叛军,解除了对灵武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