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第2页)
「宁作华章吟清句——」
写了词作的宾客脸色微微一绿。
「不肯纸笔语苍生。」
是谁啊?故意来砸场子的吧?宾客们听得正是高兴的时候,突然被人指着鼻子骂了一顿……
楼里欢乐的气氛一凝,连那珠玉清音的琵琶声中都羼入了迟疑,渐渐息了声。
包厢里的目光都纷纷望向徐复祯。
徐复祯看着他们仿佛吃了苍蝇般的脸色,心里快乐极了。
她忙趁众人发难之前率先告辞:「各位大人,如今天色已晚,驿站离城里路远,我就先行离席了。」
说罢,不待众人反应,带着菱儿和张弥出了包厢。
那酒楼回廊环绕,可直到她走出门口,里头的乐声也没再响起来。
回到驿站已近亥时。虽
然她小小地恶心了罗知州一番,可是他应该还不至于食言过来找她的麻烦。
按照原定计划,仍是明日一早便启程,可以赶在腊月二十五之前回到京城。
翌日一早,天色未亮,卫队便整备行装。
徐复祯洗漱完毕,带着锦英和菱儿下楼。刚走出驿站大堂,却见郑驿丞带着一大群百姓跪在外头,黑压压的人群一直跪到路边。
她连忙上去扶郑驿丞:「你们这是做什么?」
郑驿丞带着百姓们结结实实给她磕了三个头,语带哽咽道:「我们来送送徐小姐。小姐和公主府的恩德,我们一辈子记在心里。」
徐复祯叹道:「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我走以后,还得劳烦驿丞多多费心。若要谢,我还得代这些百姓谢过驿丞。」
郑驿丞连连摆手道:「小姐这话折煞小的了,都是乡里乡亲,做点事是应该的。」
徐复祯抬头看那些百姓,见他们虽然仍是瘦骨嶙峋,可是脸上已经没有那种绝望木然的神色,此刻望着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
她心里涌起莫大的满足感,难怪古人会说出「天下大务莫于恤民」。
倘若她能当官,肯定不要当罗知州那种鱼肉百姓的昏官!
菱儿扶着她上了马车,刚刚坐稳,忽然听得外面一阵喧哗。
徐复祯打开侧帘望出去,却见个十馀岁的孩子紧紧地追上马车,跪在一旁仰头看着她:「徐小姐,我爹娘都不在了,求求你带我走吧!我什么都能做!」
郑驿丞忙上前拉开他,朝徐复祯解释道:「徐小姐别见怪,这些孩子也是没办法。他们没成人,官府不会分地给他们种,就算熬到开春,他们的生存也是个问题。」
说罢,又是重重地叹了口气。
徐复祯心里一动,问道:「这些孩子有多少个?」
郑驿丞摇摇头,道:「这样的孩子数不胜数。这些大点的还好,出去做苦力还能讨口饭吃。那些七八岁的孩子只能等着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