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第3页)
王平陵《三民主义文艺的建设》,梁实秋《论思想统一》;
茅盾《“民族主义文艺”的现行》,鲁迅《“民族主义文艺”的任务和命运》,瞿秋白《屠夫文学》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1931-1932,1933-1937)
左翼作家与“自由人”→《文化评论》胡秋原与“第三种人”→《现代》苏汶的论争。胡秋原赞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苏汶翻译过苏联文艺创作和论著。胡秋原主张“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艺术不是宣传”;苏汶则以革命作家和“自由人”以外的“第三种人”自居,攻击革命作家把“所有和他们自己大不相同的人都错认为资产阶级的辩护人”。
论争性质:1932年前是左翼“同路人”,1933年后是文艺斗争的阶级对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
主要文献:胡秋原《阿狗文艺论》《勿侵略文艺》,苏汶《关于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杨邨人《揭起小资产阶级文学之旗》;
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周扬《自由人文学理论检讨》,鲁迅《论“第三种人”》《又论“第三种人”》
三、左翼小说
拓展——“两个口号”的论争(1936)
1936。2周扬提出“国防文学”
1936。4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两个口号麾下的左翼阵营不同。鲁迅是左联的精神领袖,周扬是左联在行政和组织上的领导人。周扬提出“国防文学”这样一种具有“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表达作为左联的“口号”,既不违背中央的政治意图,也能缓解左联与国民党间的紧张关系。但冯雪峰、郭沫若、鲁迅、胡风等担心“国防文学”会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使左联失去对国民党的警惕性和战斗力,因此在新的口号中强调了“革命”和“大众”。
论争性质:左联内部的论争
主要文献: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1936。8)(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笙“四条汉子”)、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包天笑、林语堂、周瘦鹃、陈望道、叶绍钧、郑振铎、冰心、丰子恺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936。10)
1、蒋光慈的革命文学创作——“革命+恋爱”小说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安徽金寨县人。
1921年4月,与□□、任弼时等一起赴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2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留苏期间,写成第一部诗集《新梦》(1925年出版),高亢的歌颂十月革命,赞美苏联新生活,是中国政治抒情诗的最早作品。1924年回国,1927年发表第二部诗集《哀中国》,表达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情绪。著有小说《少年漂泊者》1926,《野祭》1927,《冲出重围的月亮》1930等。
我买了一瓶红玫瑰酒和一束鲜花,乘车至吴淞口的野外。我寻得一块干净的草地,面对着汪洋的大海,将酒瓶打开,将一束鲜花放好,即开始向空致祭,我放声痛哭,从来没有这样痛哭过,我越哭越伤心,越伤心越痛哭,一直哭到夕阳西坠。
她生前我既辜负了她,她死后我应以哭相报。我哭到不能再哭的时候,心内成了一首哀诗,就把我这首哀诗当我永远的痛哭罢!——《野祭》1927节选
2、丁玲的知识女性写作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和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是同学。□□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1930年,丁玲加入左联。1931年,丁玲第一任丈夫胡也频被杀害,丁玲在党组织的指示下留在上海筹办和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1933年,丁玲和第二任丈夫冯达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为之奔走。1936年11月,丁玲在党组织帮助下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在延安,丁玲与陈明结婚。1955年,丁玲被划为“□□”,到北大荒劳动。□□中,丁玲入狱五年。1984年平反。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1927,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我在霞村的时候》1941,长篇小说《韦护》1930、《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等。
瞿秋白评价丁玲:“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mzd评价丁玲:“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沈从文《记丁玲女士》:“我们于是谈河水,谈小船,讨论那条河水一切是发生兴味处。我们既然个读了几本书……为同一怀乡病的原因,把我们的友谊弄密切了。”
骆宾基《萧红小传》写萧红对的感受:“丁玲有些英雄的气魄,然而她那笑,那明朗的眼睛,仍然是一个女子的柔和。”
《莎菲女士的日记》
(1)、自我言说与自我分析:
“自叙传”的写作形式,打破了女性被男性讲述、塑造的被动、沉默地位
不断分析身体感受、日常情绪、欲望和情感经验、思想意识、爱情观念
(2)、对男性的审视与评价:
对苇弟:“请你珍重点你的眼泪吧……,还要哭,请你转家去哭。我看见眼泪就讨厌。”
对凌吉士:“他那颀长的身躯、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耀人的眼睛,但他还另外有一种说不出、找不到的丰仪来煽动你的心……还有那鲜红的、嫩腻的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