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农具钐子(第1页)
沈玉姝到柴房看了眼靠墙放的几件农具。镰刀、连枷、锄头都是些小农具,没有一件大家伙。三亩地靠镰刀割得割到什么时候去,还是得弄个省事的家伙什出来。她想起空间的便携式收割机,摇头掠过,众目睽睽的也不能拿出来用,还是得回空间翻翻书,现做。既要做现成的农具十天半个月怕是不够,她和众人打了招呼急匆匆走向后院。书都在竹楼书房放着,关于农业的书被她塞进了一个格子。关于农业工具的书不多,一通翻找后只在一本农具发展史的书上找到了关于麦收农具的介绍。其中有一件看起来正适合,钐子。准确的说是由麦钐、麦绰、麦笼三个物件组成。配以木柄、滑框、拉绳等附件。而且这个农具不算复杂,连做带熟悉半个月时间足够用过了。钐子割起麦子来比镰刀快上好几倍,还不用弯腰堪称神器。就是需要身强力壮的男人才能舞的动。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卷二四里说:“钐,长镰也,……其刃务在刚利,上下嵌系绰柄之首,以芟麦也。比之刈获,功过累倍。她弄清楚其中的一些小细节,把农具拆解开画在了黄麻纸上。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知道顾氏喊她吃饭才停笔。中午吃完饭顾不上休息拿上图纸直奔正房找沈安信商量。她怕顾氏在睡觉,也不好大声说话,只能扒在门缝上低低的朝里喊,“爹,爹,你快起来,我有好事找你。”顾氏怀孕后觉浅,尽管女儿说话声小可还是最先醒了。她推了一把枕边人道:“女儿找你呢,快去看看有什么事。”沈安信被顾氏推醒,脑子还有些犯迷糊,转过身才听到门外鬼鬼祟祟的动静。开门声响起,沈玉姝靠着门力道没收住,差点一头栽到地上。沈安信眼疾手快的将人扶住,皱眉斥了一句。“在自己家鬼鬼祟祟的像什么样子,被你娘看到又要说你,快站好。”沈玉姝吐了吐舌头,“在自己家,我用得着哪里鬼鬼祟祟嘛。”顺道把图纸塞他手里。沈安信接过看了半晌,嘴巴不由张大,举着纸横看侧看。这这画就像真的东西立在纸上。“这啥意思?要这么大个簸箕干嘛,装你啊?”沈玉姝仰头冲他撇嘴,“爹说得笑话一点都不好笑,我这么大的人能装下吗?”这是割麦子用的,我打算把咱家的那两把镰刀拆了改装到一个大簸箕上。你想想到时候用这个东西收割麦子多快。”沈玉姝把人拉到堂屋的椅子上,指着图上几个地方一通解释。“这个大簸箕中间用细竹篾编成小孔网状。簸箕三边用木头做成弯曲形的拐把。箕口处用薄木板镶头安装钐刀。箕口两端一端装大概三尺多长木柄一端系短绳。这个边安上镰刀,一根绳子两端分别系在握把与竹编骨架底部的中间。手把带着绳子,到时候这样一甩。半圈麦子就掉到这个簸箕里,倒到身后捆起来就能拉回麦场。”她演示完,挑眉,“怎么样,是不是比弯腰割快。这个东西只要有把子力气就能用。”沈安信越听眼睛越亮,手上的力气直把图纸都给抓皱了。不过他却不赞同女儿说的,摇头,“这东西只怕光有力气不行还要讲巧劲。”沈玉姝竖起大拇指,真厉害,一下就看出来了。不愧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倒是她想的浅了。她笑眯眯的倒杯水塞他水里,“爹,那你可要加把劲儿把它做出来,。这样咱们就不用去田里晒好几天太阳了。就咱家那三亩麦子,都是小意思一个上午就干完了。”“真的?”沈安信显然不大相信,三亩地往年他和大哥怎么都要两三天才能收完。这个东西固然省事比镰刀快,可女儿一张嘴一上午就完了?“相信我,爹,这东西一回能连着割六七垄呢。绝对的大杀器,就是,你得先把镰刀拆了。”沈玉姝颇有些为难的看着他。这拆镰刀算是毁坏农具了吧?也不知道沈老爷子会不会发火。她还没见过沈安信挨揍呢。“好啊,你在这儿等着我呢。我就说你怎么兴冲冲的跑过来。还想看你爹笑话,那你是不用想了。”沈安信扬了扬头,拿上图纸去了前院。他是那么鲁莽的人嘛。被吵醒的沈老爷子原本心情就不大好。现下一听他说要把家里的镰刀拆了,不说三七二十一拿起鞋子就要打人。可沈安信什么人一把将图纸塞过去,人早就熟练的闪身躲到了五步开外。沈老爷子在看清手里的图纸后,悻悻的放了下来。沈安信看他爹情绪稳定了,这才上前把沈玉姝的话又说了一遍。,!征得沈老爷子的同意,先拆一个镰刀试试。这木头用的不多,家里有现成的也够用,当天下午沈安信就拉上沈安仁鼓捣起来。一个编竹篾一个做扶手,终于赶在天黑前改好。兄弟俩人也不管天黑还没吃饭带上火把去山脚下试验去了。沈玉姝瞧着两人兴冲冲的样子,知道这事八九不离十,放心的回了厨房吃饭。沈家人吃了饭没多久,便听到院外墙角下俩人说话的声音,语调是说不出的轻快。沈安信进门找到沈玉姝,拍着她的胳膊大笑一声。“姝姝,这东西真是好用,有了这个,咱们真就半天便能把麦子收了,等回头再练练兴许能更快。”沈安仁也是满脸兴奋,看着她的眼睛满是光亮。“玉姝,大伯发现你现在是越来越厉害了。这都能想出来,你这脑瓜子怎么长的。”这话沈玉姝可不敢受领。“大伯,我这都是书上看来的。这东西北边麦子种得多的地方应该早就有了。我估摸着是没传到咱们这边来。”沈安仁点点头,赞同道:“你说的也对。咱们这边说起来又种麦子又种水稻的。听着是花样多,可地少啊,一家不过几亩地。”大青村属于深山小村,要不是有条路直通县城,说不得见人都困难。据说这条路还是祖辈们挖的,为的就是子孙后代出门方便些。等沈玉姝例假过去,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天。沈安信连着往县城又跑了两趟,镇上也去了一趟。肥皂的销量很好,吴书怀直接让他下次再送的时候拿五百块。二百块已经不够卖了,本身价格低,稍微有点钱的人家都能买的起。倒是肥皂上那些印章引来不少回头客。有的是家里孩子:()穿越农女之神兽朏朏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