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盐政(第1页)
荣国府荣庆堂。
贾母坐在上首,手上捏着贾敏的回信。
听着林家的婆子细细回禀着贾敏的打算,贾母脸上慈和的笑容都快要挂不住了。
这个欠收拾的犟丫头,从小就犟,打定了主意的事谁劝也没用,可这次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这个老母亲可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
那年林海出孝谋差事的时候,差一点就被指了西南地区一个知府。
好在元春回来的及时,知晓后事的贾母和贾敬一起出手给他换了个差事。
贾母劝说贾敏留在京里好好调理好两人的身体再图其他。
贾敬则出手帮林海在户部谋了个云南清吏司郎中的缺。
对此,林海倒是表示感激。
他自家人知自家事,他们林家前前后后守了六年的孝,他和贾敏的身子不说风一吹就倒,但若是舟车劳顿去西南赴任,怕也是吃不消的。
如今劳烦岳母大人出面请来了擅长调理的太医,他和妻子自是要领了这份心意,好好调理一番。
更不要说没过几月贾敏就查出有孕,两人更是一阵后怕。
若是当时林海去了那不知哪个偏远之处赴任,贾敏必是也要跟随一起的。
一路山山水水,舟车劳顿,到了之后还得整理内务,那贾敏肚子里的孩子可不一定保得住。就算保住了,怕也会先天不足。
林海已过而立之年,才有了这么一点子血脉,自是无比看中。
至此,对岳母大人更是感激不尽,两家相处自是更加亲近。
今次,庆历皇帝钦点林海为巡盐御史,月底便要启程去扬州赴任。
贾母想到元春所说,明年贾敏就会在林海任上一疾而终,心里就揪心得不行。
虽然经过这几年的调理,林海和贾敏的身体强健了不少,黛玉和佑哥儿身子底子也很是不错,去年佑哥儿的死劫也平平安安的就过去了。
但是,贾母就是不放心。
去扬州当那劳什子的巡盐御史,对别人来说,那可是个肥差。可对林海来说,没准就是那催命符!
本朝初期,朝廷为了保卫边境就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边境设立军镇,以防范外敌入侵。
起初只设置了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后来增设了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元丰年间再增设太原、固原二镇,是为“九边重镇”。
元丰三年,林海之祖林宪给□□皇帝提出了纳粮开中的建议,即朝廷根据所需军粮数目在民间招标,中标的商人往边境军镇运粮,粮食抵达后,朝廷给商人颁发盐引,然后商人凭盐引去领取食盐,再到指定地区贩卖以获利。
□□采纳了林宪的建议,并将这法子很快推广到全国,这法子对缓解边镇粮草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林宪提出的开中制比前朝开中制的优势就是成功调动了百姓运送军粮的积极性,虽有不足,但是利大于弊。
同时,这法子也使得部分商人为了节省运粮成本,招募农民在边境附近开荒种地,且自己成立了卫队修筑了墩台。在遇到外敌进攻时,这些农民和卫队也可以成为预备兵力。
因此,林宪得封文安侯,封袭三世。
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项政策变得不再适用。
因为盐引的兑换要根据食盐的产能决定,食盐的产出限制住了能往边境运多少粮食。
此外,许多豪门世家利用自己的身份权势侵占盐引,还利用便利优先兑换食盐。朝廷规定“监临官及四品以上官员家人不许中盐营利”这项法律形同虚设。
因此,许多商人和普通百姓空有盐引,却没有盐可兑换。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大大打击了商人和普通百姓的积极性。
又因为做开中盐生意的商人越来越少,从而导致边镇的粮食开始出现危机。
淳化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用银两来领取盐引的办法,改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不在将盐引与运往边镇的粮食挂钩,这就是所谓的“开中折色”。
林海的祖父林观时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对此事自是大力反对。引经据典,对淳化皇帝细数“开中折色”之害。
这大大的得罪了正准备摩拳擦掌,在盐务这块肥肉上大咬一口的豪门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