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软萌小家伙(第1页)
软萌小家伙
"什么事啊"无辜的表情好像他真的不知道萧煜问的什么问题一样。
萧煜直勾勾从上往下打量他,让他觉得浑身发毛。萧煜勾起嘴“我怎么觉得你这么不靠谱呢”
钱小肆一改之前倔强防备心重的形象,现在的他已经变成一个软萌爱粘人的家伙,秦河他们忙碌的时候,他就会顶替上帮忙送外卖。他爱粘着秦河让他教他读书认识,他认真努力脑子聪慧,学得很快。不过他更喜欢粘着孙亮,从他知道孙亮会些拳脚功夫后,就一直缠在孙亮,孙亮心里对这个磨人的小弟弟又喜欢又觉得他烦人,敌不过他的磨功。跟他说每天五点到这里来,到时候他会先教他一些基本功。
钱小肆的祖母早几年发生了一些事故,捡回了一条命,却她瘫痪在床,年幼的他不得不扛起家里重担,虽然他支吾着不说之前他是怎么过的,他们也能想象
得到。为此对着这个小弟弟他们更加疼爱,韦氏家里的经济好了,心肠也软了,不过是对象小肆这样无父无母可怜的小孩,对韦大舅可就没有以前的好性。韦氏经常做好吃的,让秦河也给他带一份,还熬汤让他带回去给家里的祖母。小肆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韦大舅自顾不暇的时候当然想不起李惜,等到他去安平县,有空想起来的时候,心境也不似往常。每次绑架都不成功,他已经严重怀疑自己的人生,所以这事还是先放放吧。
李惜最近开始“研究新品种”,她决定要把现代的包子都做上一遍,先从最基本最容易找到食材的开始,李惜记得她最常吃的就是红糖馒头,紫薯馒头,那时候不管是哪家的包子铺,家家都会有啊,不过不是每家都做的那般好吃的。
李惜做的不管是包子还是馒头做的都是很紧实不泡芙,一来吃起来有嚼劲,二来容易饱。销售的对象是平头老百姓,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实在。
钱小肆已经完全代替了孙亮的工作,孙亮对即将要
学的红糖馒头和紫薯馒头很敢兴趣,第一次听见有红糖的时候,李惜惊讶的人都要跳起来了。不过想想白糖都要了,有红糖也不是很奇怪。不管是红薯还是紫薯,都叫地瓜。大量的进购地瓜,为了能便宜点,秦河自荐回村里收购地瓜,甚至还掀起了一阵的小狂潮。
李惜把方法交给她们,其实很简单,一学就会了,重要的部分是揉面和发面,手法很重要。果然红糖和紫薯做出来的很喜欢,大小照常还是小笼包的尺寸,第一次试做的效果,就是加的糖太少了,面的柔韧度和口感都不错,吃起来很有嚼劲。有了第一次的试做,在做第二次就把第一次的缺点给补了上来。本来,做包子就不是很困难凭他们难道还被一个包子难道了吗?
从乞巧节那天起,李惜明显的感觉到,秦河看自己的眼神很不对劲,那种带着恋爱中人才会有的迷恋眼神让李惜下了一跳。而秦河他一直对李惜有好感,可说是一见钟情,他把这种心思藏在心底,以平常人的
状态来对待。可乞巧节那天他握着李惜的手腕她好似没有反感,那这是不是可以说李惜对他也是有一点好感呢,不然哪个姑娘家能像她这么淡定,早一巴掌过来了吧。
李惜能感受到秦河的目光,孙亮自然也发现了,他五官敏感,感觉灵敏,身边有一点风吹草动,他第一时间就能感觉到。秦河对惜产生情愫,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但乐见其成。
察觉到秦河可能对自己有意思,李惜更加不好意思,每每说话都不敢与他对视,实在眼神太热情了,她有点消化不了。她心里又模糊的想起了萧煜,想起了两人在帐篷的时候,她清楚自己还喜欢着萧煜,可他呢,连句话都不捎回来,她心里又觉得他八成是不喜欢的。哎,李惜在心里感叹一声,要不干脆直接接受秦河算了,他也是英俊小生一枚,脾气好,韦氏也喜欢,还有一个和善的小姑子,开明的父母,真真是哪里都好啊!这样的条件简直就是为了她这个现代人准备的嘛。
有了这个念头,李惜竟然好奇的关注起了秦河,她一直在纠结:自己要不要跟秦河试试?所以啊她观察观察在观察,发现秦河还真的是一个如玉般的少年,假如没遇到萧煜,她一定会喜欢他,可现在她再想想吧。
工作归工作,她是绝对不会因为秦河对他有意思自己就对他不一样。她是要把孙亮和秦河培养成自己的助手,竟然他们已经学会那以后码头街铺子可以单独起炉灶了,省得每天早上都要驾着驴车拿包子。
三个少年从此管着一间铺子,李惜定制了“工作制服”,简洁大方的棉布料子,穿在身子吸汗不易皱,李惜还特地跟他们说了一定要用发带把头发速起,做书生打扮。吩咐完了以后,李惜觉得自己好邪恶,竟然利用他们的“美色”来捞钱,好像个老鸨子一样。
他们听话的照搬,连钱小肆打扮起来也是有模有样的,吃了李惜家这么久的饭,营养都补上来了,暗黄的小脸竟然也养得白白嫩嫩的,身量也高了一截,嗤嗤,
在宁静和谐的县城中,大多人都是拼了命的赚钱养家糊口,根本不会往“男色、龙阳”这方面想。但还是被吸引了,他们成了码头街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每天都有性格豪放的姑娘家前去买包子,然后在结果他们递过来时候娇媚的泡个眉眼,一天下来,秦河和孙亮鸡皮疙瘩没下去过。别人一说起码头街比说起这个家包子铺,好在这么久了都没有地痞流浪上门闹事过。
李惜计划每过两个月就增加两个新品,保持新鲜度,她脑子中已经把能做的包子糕点什么的都想了一遍。最后才发现照着速度,要发愁还远着呢,遂不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