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看书(第2页)
“拿去看就是了。”
慧明抓心挠肺,感觉自己之后好几天时间都要想接下来《儒林外史》的剧情如何。而李洵则是想着自己能否找个办法,到赵员外家里把剩下的几卷书也借出来看。
慧明拿着书本道:“《儒林外史》,作者王建阳……却是没听过这位先生的名字,书名起的也奇怪,敢不是说的孔圣人故事?”
这本小说的故事在慧明听来十分的引人入胜,比起那些将相神仙的故事还要有趣味,小说中的人物就仿佛是生活在他们身边一般。
线装本的书籍做厚了不容易翻,一般一本也就是一百多页,印完一部小说要分成十几二十卷,其中每卷也就是写三到四回而已。
“只愿如此吧。”李洵叹息着说。
却是刚刚看到最精彩的地方就断了章节,
这种贵重东西哪怕李洵在课堂上没收了,到年节放假时还是要还回去的。不过这段时间却是可以扣留在房中自己翻看。
他掇了一块案板,一边切着今天做法事人家送的猪肉,一边自我安慰般说道:“那些太监在山东收税闹出这么大的事情,如今总知道收敛一些,多半不会胡乱做为。”
慧明便翻起那本《儒林外史》来。
慧明多少也认识几个字,但是要读完整本书还是困难,连蒙带猜看了一章,但即使如此,他也不禁击节赞叹“这周进坐馆一段写的真是好,有意思,仿佛小说里的人都是活的。”
这年头和尚属于服务业,除非有心修行,不然多半酒肉不忌,最多是在给人家念经做道场那几天吃些斋饭。
慧明求道:“左右无事,借我看看。”
儒林外史的第一卷就只印到了第四回,后续的回目在其他的卷里。
“没有了?这汤知县该如何处理这事情?”
他假装做无奈的把手一摊,说:“我有什么办法,我手上也就只有这一卷。”
慧明问:“这是谁家孩子的书?”
与当下流行的讲史演义、公案传奇不同,《儒林外史》所讲的故事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而且本书的情节紧凑,人物描写之生动讽刺之刻骨全都远超这个时代,看的一众读者如醉如痴。
走出厨房见到李洵还在那里看描红,慧明无聊,到李洵的桌子一看却见桌上放着一本叫做《儒林外史》的书。
从建阳走建水过闽江到福州,全程十分便利,所以建阳书坊小说几乎是同时就在福州上市的。
李洵抬头看了一眼那书,道:“还不是银楼赵大员外家的儿子,这小子买了书居然在课上看,我可不惯他这毛病。”
但是他毕竟自诩是读书人,不想在慧明这么个没文化的和尚面前表露自己的情感。
可哪怕此时的建阳书刻成本低廉,但是书籍的价格也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一部三国演义要卖二两银子,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两个月的工资。
慧明忍不住道:“这……没头没尾,听得俺心里如同猫挠一样。”
整个私塾里面也就两三个学生消费得起。
《儒林外史》发行半个月后,读者间口耳相传,口碑渐渐就高涨起来。
双峰堂这一次开刻三千本《儒林外史》,第一批放出一千本,原来以为得要大半年才能卖出去,却没想到还没到六月就销售一空。
六月份,从江西浙江福建都来了书船,商贾专门上门求购,点名要买王建阳的《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