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残片(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或许是因为这几则消息,言真又做梦梦到过去。

这座城市夏季多雨,台风滚滚而来。热带风暴卷起洋流雨水,澎湃地拍打着落地窗。哗啦啦的声音隔着玻璃传到言真睡梦里,便如风吹树叶,迢迢远远,恍若当年。

言真第一次遇见沈浮,是高一刚开学。

她们那所附中是全省知名的重点高中,根据政策,只招收本地学籍。只不过那时言真中考分数分外优秀,才被特招入校。

入学报到的路上,她的母父不幸误听导航上错高架,七弯八拐找不着路,狠狠迟了个大到。

等到终于结束无头苍蝇的乱转,已经是傍晚。入学迎新活动已然结束,偌大的校门口看不见半个志愿者,只有巨大的欢迎标语还孤零零地伫立在晚霞中。

远处的教学楼掩映在黄角兰树高大苍翠的浓荫里,已经亮起晚自修的灯光——高一新生已经报到完毕,各自坐在自己的教室里头了。

她妈言意明心大,一边还在泊车,一边已然叫起来:“哎哟!老师都下班了,上不了学!”

话音未落她就被丈夫拍了手背,她握着手刹,和丈夫对视一眼,俩人向来大大咧咧,此刻却做贼心虚似地,从后视镜偷瞄一眼大女儿脸色——小女孩脸上已是一阵青一阵白。

彼时言真刚初中毕业,向来是乖乖好学生,别说迟到,就是连作业也没迟交过几次,哪里见过这种阵仗。被这话一激,已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车还未停稳,便已拽着行李箱,从车上跳了下去。

这次轮到言真爸爸又哎哟叫了一声,她妈下意识想开车跟过去,却又被门口保安拦住,一块鲜红的指示牌立在门口:外来车辆不得入校。

于是便只剩言真拽着行李箱埋头猛冲。新学期伊始,暑热未消,晚霞飞在天边,额头已经渐渐渗出汗来。不知道走了多久,等到她意识到身后没有传来父母的声音,抬起头来,才发现已然走在了陌生的校道上。

往来的学生都穿着校服,暮色里三两成群,闲闲散散地抱着书往教学楼走。只有言真作为新生,一个人穿着格格不入的t恤牛仔裤,在众人侧目中,尴尬得像异类。

直到有人轻轻拍了拍她的肩。

“同学,你是迷路了吗?”

那是一个穿着蓝白色校服的女生,约莫十六七岁左右,刚刚洗过头发,乌黑头发披在身后,犹带潮湿。

女生微微歪着头,投来一种略带关心和担忧的目光。空气中飘来沐浴露淡淡的柠檬气味,混合着校服衣领上肥皂洁净的味道,飘飘悠悠地浮进了言真鼻子里。

直到许久之后,言真还记得,那时沈浮湿漉漉的发尾,如同柔软的小勾子垂落在肩膀上。

晚风吹过来,她的眼睛却似乎比头发还要湿润。

那时已近夏末秋初。然而y城没有秋天,仿佛永夏一般的天气,黄角兰沉郁而典雅的香味弥漫在傍晚的空气中,如同沈浮的气质:安静,又令人不容忽视。

在言真怔愣的目光里,十七岁的沈浮弯了弯嘴角,眼带笑意:“我是高二一班的沈浮,你也可以叫我一声学姐。”

现在想来,当年沈浮的自我介绍多少也有点没头没脑。

但那时的高中生不懂,只觉对方声音温柔得像一朵云:“学妹,需要我给你带路吗?我知道高一一班怎么走。”

言真愣愣地看着她,还没明白为什么为何眼前的女生对她的去向展露笃定和熟稔,沈浮已经又一次笑起来。

这一次,她的笑容多了一份优等生的狡黠:“你一定是外地来的吧,像你们这种被学校千辛万苦挖过来的好学生,按照惯例都会被分到在重点班噢。”

话音刚落,她已经伸手,自然而然地接过了言真手里的行李,走到前面带路。

这就是言真和沈浮的第一次见面。

虽然,在这之后的整个高中,她们却再也没有更多交集。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她们的高中从来不缺好学生和漂亮女孩,然而沈浮却是所有人之中的佼佼者。与言真这些一直以来只会好好读书的乖宝宝不同,沈浮成绩优异,待人温柔,却并不是那种勤学苦问的学生。

她出自书香门第,母父俱是学者,曾随着母亲访学,在国外生活。据说那时她已开始协助发问卷算数据,被有意培养参与大学的项目。

直到毕业之前,她都是校广播站的英语播音员,每到周四下午五点半,无论是在洗漱、在篮球场、还是在饭堂的学生,都会听见广播里的沈浮温柔地调试设备,读一篇今日新闻,再念一篇雪莱,或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搁现在这种人会被骂一声装货,但当年,对十六七岁的孩子而言,大家只觉得向往。

更不要提她还拉得一手大提琴,课余时间总奔波在排练室和音乐厅。这样优秀又忙碌的人,又差了一个年级,言真并没有什么能和她碰面的时候。

她们再一次近距离接触,已经到了沈浮要毕业的时候。学校教学虽然严格,在学生活动的安排上却讲究快乐教育。每年的高三毕业仪式总和成人礼一块合并成送别舞会。

像传说中跳破舞鞋的十二个公主,学生们快快乐乐地跳一整晚舞。

沈浮是其中最潇洒轻松的一个,那时她已早早确认被保送到首都最好的那所大学,留在学校参加高考,不过是赏脸给学校拉高分数而已。因此那段时间她有大段时间准备表演,和高二的学生一起排练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