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声名显赫(第3页)
尽管他们在山中跟随龚都藏匿,但他们并未挨饿,身体健壮,堪称是有潜力成为一名精兵的料子。
然而,要成为一名陌刀兵,还必须依靠他们的运气。
张易嘱咐李嗣业带领这些人回去,并亲自与蔡瑁一同回到了太守府。
“云骥老弟麾下的军士们果然勇猛非凡,今日一见真是开了眼界。明日上午,老弟可以派遣信任之人到宛城东部的伊桑树林中领取物资。”
蔡瑁再次感叹,接着直入主题。
张易大概猜测到,这些物资是蔡瑁私下准备的,不希望有其他人知晓,因此才选择私底下交换。
“哈哈,既然如此,那就得多谢德珪老兄了!”
张易毫不客套,立即答应下来。
“这一万石的粮食和草料,是由蒯异度所赠。他听说云骥老弟在南阳粮草不足,特意托付给我送来!”
蔡瑁应诺将蒯越提供的粮食带来,自认为有必要将情况解释清楚,避免张易接受礼物而不知其来源,那样会使蒯越感到吃亏。
“早就听说过荆襄蔡家和蒯家乃荆襄地区的翘楚,今天亲眼目睹,果然名不虚传。刺史刘大人给我的这一万石粮草显然是想借我的力量为他守卫荆州大门,说实话,我当时并不乐意,但未曾想到,德珪老哥你和异度大哥还未与我见面,就已经赐我一万石粮草以及等量的弓弦和箭头。”
张易语气中透露着对刘表行为的不满,并同时观察着蔡瑁的反应,见到蔡瑁面无异色,才放心地表达了自己对蔡瑁和蒯越的帮助的感谢。
蔡瑁眼底闪过一丝轻松之感——这正是他所期望的回答!
把话说开就好了,这样蔡瑁心里也舒坦许多。
今后,即使刘表和张易间发生摩擦,蔡瑁和蒯家也可以稳坐。
最终无论哪方获胜,蔡、蒯两家便会臣服。
“云骥老弟不必挂心,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物,算不得什么大事。如果今后云骥老弟缺少粮食和装备的话……”
蔡瑁这个人有时候有点冲动,这一点也是众人的通病,在激动时容易说出更多的话,比如许诺再多给予一些物资。还好他及时刹车,不然又得做出不少牺牲了。
“哈哈,若我能有所助力的地方,自然全力以赴。”蔡瑁微笑回应,突然想到了什么,他上上下下仔细看了看张易,“云骥老弟是否已有家室?”
张易的笑容停顿了片刻,随即笑道,来者何意,他早已有所预料。刚才,刘伯温将他拉到一边低声提醒,如果按照刘伯温的说法,蔡瑁肯定会询问他的婚姻状况。
张易很清楚,这不过是世家惯用的手法:联姻。
刘伯温曾经告诫张易,如果不小心中计,则未来的主母会是一个来自世家的女人,这将意味着与世家的关系变得不可分割。将来万一反目成仇,必然会引来世人的指责。
虽然现在的世家还处于起步阶段,远不及后来的东晋乃至唐朝那些权贵家庭有那么大的影响,但在东汉末年,这些家族仍然掌握了一部分隐秘的人口资源,可以训练出一批强大的死士。
就连孙策,也死在了这样的死士手上。张易心里很清楚,自己以后必然也会掌握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技术这类先进的东西。
这些新发明一旦公开,对世家的打击将非常大,二者很可能会产生对立。然而即使关系变得复杂,也希望尽可能维持表面和谐。特别是对于刚占地为王的张易而言,更不愿与世家直接翻脸。无论如何,张易绝不可能接受一个世家女子作为自己的内眷。
“哈哈,德珪兄不必担心,家父生前为我定下了婚事,是和蔡邕蔡学士的女儿蔡琰蔡昭姬。”张易并非虚构,这段婚姻由父亲生前决定。张易之前并不知晓蔡邕会安排这样的婚事,直到和刘伯温提到联姻时,这件事忽然涌上了心头。
他曾好奇,蔡邕为什么还要与张咨定下亲事。后来想到,根据史籍记载,蔡琰归宁时遭遇掳掠,成为匈奴左贤王的妻子,十二年后由曹操作战胜利从匈奴营中接回。历史上曹操统一北方发生于200年前左右,而现在正值公元某年,这说明,原主身亡后,之前的婚约已经失效,蔡邕将女儿蔡琰改嫁卫氏。因此这一安排显得合理。
蔡瑁听后点头表示认可,神色间流露出一丝遗憾。尽管蔡邕并非世家出身,但其声望却足以媲美郑玄、管宁等人!
,!
尽管蔡邕曾应董卓之邀任职而令名声受损,大多数认为他是出于对国家利益考虑而非自愿加入董卓集团,这点小污点并不影响他作为大儒的形象。二人继续谈论了一会儿后,蔡瑁起身辞行前往南方。
在城门处相送至告别时刻:“云骥贤弟,请留步,伊桑林之约切记。”
蔡瑁笑言随即离去,张易返回时见到刘伯温正手持扇子走近,脸色数变,“主公,太守真的为你订下了与蔡琰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