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国统区文学(第1页)
一、国统区文学概述
01、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把尚未被日本占领的国统区后方基地称作“大后方”(注意区分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有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陕西等。
1937年7月至10月,国民党军在北方相继丢失河北、察哈尔、绥远和山西、河南北部地区,退向黄河沿岸。在上海,经过“持久消耗”也渐渐不支,开始全线撤退。1937年10月29日,□□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作《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讲话,明确提出迁都重庆。
国民党迁都重庆,标志着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大后方的形成。大批人员、物质及政府机关、工厂企业、文教单位向西南迁移。其中,北大、清华、南开经长沙(1937。11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一路向昆明迁移(1938。4。2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7。31回迁。
02、解放战争时期《无问西东》李芳芳导演,2018
西南联大出身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散文家、小说家。
汪曾祺出生在一个旧式地主家庭,虽然世道动乱,但是他辗转多地坚持读完了中学。1939年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上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朱自清、沈从文、刘文典、陈梦家、闻一多、吴宓、罗常培等学者。1944年毕业,1946年秋由昆明到上海,1948年到北京,历任上海致远中学教师、北京市博物馆职工、北京文联干部、《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1949年4月,汪曾祺出版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收录了《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和《邂逅》等8篇早期小说,张扬了京派风格,建立起“最后一个”的文化传统书写模式。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知识、民俗、风景、人物、人情、人性
小鸡跟真正的春天一起来,气候也暖和了,花也开了。而小鸭子接着就带来了夏天。画“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往往画出黄毛小鸭。这是很自然的,然而季节上不大对。桃花开的时候小鸭还没有出来。小鸡小鸭都放在浅扁的竹笼里卖。一路走,一路啾啾地叫,好玩极了。小鸡小鸭都很可爱。小鸡娇弱伶仃,小鸭傻气而固执。看它们在竹笼里挨挨挤挤,窜窜跳跳,令人感到生命的欢悦。捉在手里,那点轻微的挣扎搔挠,使人心中怦怦然,胸口痒痒的。
余大房何以生意最好?因为有一个余老五。余老五是这行的状元。余老五何以是状元?他炕出来的鸡跟别家的摆在一起,来买的人一定买余老五炕出的鸡,他的鸡特别大。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上戥子称,分量差不多,但是看上去,他的小鸡要大一圈!那就好看多了,当然有人买。怎么能大一圈呢?他让小鸡的绒毛都出足了。鸡蛋下了炕,几十个时辰。可以出炕了,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还是稳一点。想等,没那个胆量。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锐。他完全变了一个人。……
“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这种事过去也发生过。白莲湖是一口不大的湖,离窑庄不远。出菱,出藕,藕肥白少渣。三五八集期,父亲也带我去过。湖边港汊甚多,密密地长着芦苇。新芦苇很高了,黑森森的。莲蓬已经采过了,荷叶的颜色也发黑了。人过时常有翠鸟冲出,翠绿的一闪,快如疾箭。
小船浮在岸边,竹篙横在船上,倪二呢?坐在一家晒谷场的石辘轴上,手里的瓦块毡帽攥成了一团,额头上破了一块皮。几个人围着他。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
“只有老陆,陆鸭。”
陆长庚在哪里?
“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是为鲜货行客人、蛋行客人、陆陈行客人谈生意而设的。区里、县里来了什么大人物,也请在这里歇脚。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祃、鸡蛋糕、芝麻饼、七厘散、紫金锭、菜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
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又还有一种对于自己的嘲讽。这是一点本事。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本事。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不如别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倪老二,你不要肉疼,十块钱不白要你的,我给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鸭圈起来过一夜。明天一早我来。三爷,十块钱赶一趟鸭,不算顶贵噢?”
他知道这十块钱将由谁来出。
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
“没有!还剩一块!”
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
——《鸡鸭名家》(节选)一九四七年初,写于上海
二、国统区重要作家及文学群体
1、“七月社”与《七月》杂志
1937年9月,胡风在上海创办《七月》周刊,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民党统治区最早创办的进步文艺刊物。因战乱,出版3期后停刊。
1937年10月,胡风等在武汉发起成立“七月社”,同时创刊半月刊《七月》,第1期为“鲁迅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辑”。至1938年7月16日,基本上按期出版3集共18期后,因战火临近武汉,中辍一年。1939年3月胡风主编《七月》第11期,载有王明、博古文章。
1939年7月转至重庆继续出版,由半月刊改为月刊。1941年9月出版第7集1、2期合刊后,迫于“皖南事变”后日益险恶的形势而停刊。前后4年,共出32期计30册(其中27、28期与31、32期均为合刊)。
①理论家、诗人胡风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胡风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1929年到日本东京,进庆应大学英文科。1933年因在留日学生中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曾遭周扬诬陷。鲁迅却非常欣赏胡风的人品与学术思想,与鲁迅常有来往并且关系非常密切。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主编《七月》杂志,编辑出版《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并悉心扶植文学新人,对“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