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曹操要来了赶紧收人(第2页)
别部司马官职说大不大,麻烦的在于什么事都能插一脚,保不齐曹性是留下来观察众人,他手里马上就有兵了,离他远点是正确的选择。
临分别时,焦触摇着头淡淡一笑:“她兄妹俩都是魔鬼。”
张楠低声说道:“或许曹公?”
“曹操屯田!百姓们最后一点财产会被充公,人人变成奴隶,你我都会倾家荡产。”焦触说完一甩袍袖,头也不回大步离去。
这一来一回并没有耽误多少时间,可回到邺城才知道出了大事,就在刘琰离开不久,袁谭袁尚两兄弟麾下的军队在邺城城门起了冲突,亏的弹压及时没有酿成大乱。
矛盾公开化分裂不可避免,袁尚擅自公布遗言继任邟乡侯,袁谭负气出走,带着军队驻扎在黎阳,还自称车骑将军。
袁谭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和曹操对抗,证明给天下看他才是有能力的那个人,他才是顾全大局的人,他才应该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
刘琰走的时候带着官骑,回来多了五百乌桓人,六百多骑兵可不是小数目,再想都带进城去可不行了,审配态度很坚决,不但乌桓人连官骑也要留在城外。
这种紧张期间身边没军队,任谁心里都要打鼓,转念一想袁熙还在城里,不进去什么事都做不成,刘琰一咬牙一跺脚孤身进城。
进了城发现想多了,审配压根儿没理,只要不带军队你爱去哪儿随意,刘琰真吃不准这帮冀州人到底是好是坏是忠是奸。
回到家刚想夸冀州人两句,袁熙一句话让刘琰立刻目瞪口呆:袁尚接管大将军五校,高蕃转任魏郡太守,孟岱、郭援、韩猛驻屯九侯城。
中军校尉高蕃是五校的实际统帅,转任魏郡太守是将他明升暗降剥夺指挥权,五校的二号指挥官是郭援,和韩猛一样都是军中宿将领,动了一个高蕃再动他俩就不合适了。
袁尚也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干脆选择调离邺城,去漳河上游的要塞九侯城驻防,名义上是拱卫邺城,实际上是将两人驱赶出去。
孟岱作为冀州监军总领郡国兵庶务,官渡之战时手下有一万人,主要是郡国兵,论精锐程度和大将军直属五校尉的军队不能比,官渡战后没有得到补充,就剩两千来人。
按说得不到补充也属正常,军队只招人可不行,配套装备比人还关键,河北作为东汉对外作战的物资基地,制造业很发达,袁绍没有经历过惨败,多年积攒了不少家底。
还是得怪官渡战败,曹操俘虏的几乎都是民夫,这些民夫的营地距离战场很远,军队跑了民夫就倒了霉。不仅是民夫,黄河南岸投奔袁绍阵营的乡村城镇都会被洗劫,据说有八万人被曹操活埋。
当时曹操军队没粮食,声称活埋是最好的选择,都讲入土为安,没有人回去挖掘看看是不是真的活埋了,就是说,是埋进土里还是埋进肚里,永远没人知晓。
相比人员,物资损失更加巨大,甲胄,弓弩,武器这些制作很困难,保养更不容易,那可是十万大军的装备,动员全国物力十年时间都未必能生产出来,多少年积攒的家底败光,只靠河北一年半载不可能恢复。
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半来自披甲率,哪一方披甲率高,哪一方就有优势,总不能让军士穿着粗布,拿木棍去作战吧。
邺城是有不少存货,河北也开足马力赶工制作,即便是有了装备也是紧着主力部队,比如邺城城防军,大将军五校优先补充。
孟岱是中立派,两边不受待见手下还是郡国兵,要不是他管着后勤,多少能方便拿一些,保不齐这两千人没人管直接散伙。
不惜放弃五校中的左右两部四千余主力军,袁尚这是铁了心把中立派全赶走,决心下这么大也不在乎多一个孟岱,正好一并撵走省事。
刘琰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忽然想起护军逄纪:“逄元图死了吗!”
“没死,没死!”袁熙看出来她是真急了,连忙起身劝阻:“逄护军等人没任何反对,毕竟显甫是主公。”
“我去找他,不能由显甫继续疯下去。”刘琰说完朝外就走。
还说别人疯,我看是你疯了吧,袁熙一把拉住,死活不能让她疯下去:“逄元图不在邺城,他主动要求押解辎重支援显思。”
“都疯了!他去袁谭那不得给弄死!”
“不至于!不至于!”袁熙真的认为不至于,为了撒气肯定会被欺负,不会真给弄死,弄死了欺负谁去?
中立派都不在城里,孤家寡人的局面强迫刘琰冷静下来,幽州这一趟走的真不是时候,但凡留在邺城,趁诸将有不满情绪收拢到袁熙这边多好,现在都接受现实再想收就难了。
发展到现在这个局面,再不甘心也的面对,最少得弄到足够武装曹性大弓手的装备,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得从刘褒那下手。
:()汉末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