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期末梳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PART1期末考试题型(闭卷120分钟,共6页)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五、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题,共20分)

PART2各章节知识梳理

导论:文学史建构的模式。

细读的方法与比较的视野

一、文学史建构的外在论模式、内在论模式与内外融合模式

结合文学史家的观点,理解各自的涵义;结合实际的文学史,理解外在内与内在论模式的弊端。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结合案例,理解什么是文本细读(《狂人日记》中的时间线和“吃人”的真正涵义、《金锁记》中的标点、叠词与叙事节奏以及人物心理;《万箭穿心》中的“病句”和人物心理)。

三、比较的视野

结合案例,理解什么是跨文本比较和跨学科比较;在关注文学作品时,能够自觉运用比较的视野。

第一章:左翼文学

一、无产阶级文学和“左联”

左联的上级组织(中央文委)、左联筹备小组成员(主要来自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左联的文化战略,对左联的评价(毛《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三十年代的文学论争(上)

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左翼与新月派)、关于“三民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左翼与国民党反动政府)、关于"文艺自由”(左翼与“自由人”胡秋原、与“第三种人”苏汶)。

把握理解三次论争中,双方的主要成员和核心观点(不需要掌握论争的时间和主要文献。)

三、左翼小说

梅光慈《野祭》开启“革命+恋爱”小说模式。同时是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代表;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小资女性写作的代表;

张天翼1938年的《华威先生》,开启了国统区讽刺文学传统。

第二章:京派文学

一、三十年代的文学论争(下)

左翼与新月派”天才论”、左翼与林语堂、周作人的“性灵文学”、左翼与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京派”之"“和平静穆”的审美观、“京海两派”之争。

重点把握:京派的“距离说”与“和平静穆”审美观、“京海两派”的最早提出者——沈从文(为何要提出?)

二、“乡下人”沈从文及其《边城》《萧萧》

重点把握:《边城》和《萧萧》对时间的表现——“边地”的表面是空间,生命内核是“时间”。

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解“京派”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关系。(跨学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