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解放区作家(第4页)
(2)、人物刻画上,不追求多侧面的立体感,而是着力把握其言行细节与瞬间情态,人物形象通常具有诗意;
(3)、语言上,结合了生动的冀东口语和古典诗化的语言,通俗而又优美,简练而又含蓄,叙述风格清新流畅、情趣盎然。
请谈谈孙犁小说与三十年代京派小说的异同。
*延续了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塑造了一批具有顽强生活信念和战斗精神的白洋淀人民,尤其是柔情似水又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
“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反映这一时代人民精神面貌的作品,在我的创作中,占绝大部分。……我最喜欢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我回避我没有参加过的事情,例如实地作战。我写到的都是我见到的东西,但是经过思考,经过选择。”——孙犁《孙犁文论集·自序》
“在人物塑造上,前者(孙犁)是注入了新的时代和阶级内容的人性和人情美,而后者(京派小说)则是完全返归自然的人性和人情美。”
——丁帆、李兴阳《论孙犁与“荷花淀派”的乡土抒写》,《江汉论坛》2007年第1期。
将“革命”的新质素引入抒情传统中去,将新人的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与革命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和谐统一起来,从而一扫废名、沈从文抒情中的忧郁而变得清明爽朗起来。可以说,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找到的是革命文学民族化的另一条路径……
——郭宝亮《荷花淀派”的历史意义及启示》,《文艺报》2019年9月16日
四、“茶子花派”作家周立波的土改小说
“茶子花派”:五十年代中期,周立波连续创作了《山那边人家》《山乡巨变》等一批以湖南农村生活力题材的小说佳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湖南的地域民俗色彩以及富于诗意的美感相结合的特点,谢璞、刘勇、周健民、肖育轩等受其影响,创作也体现类似风格。1980年以后,古华,叶蔚林、孙健忠、张步真、韩少功等湖南籍作家创作也承接了周立波的特点,用古华的话来说,“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
周立波1908。8。9—1979。9。25作家,编译家。湖南益阳人,原名周绍仪,笔名取自liberty。与赵树理并称“南周北赵”。
1930年2月在上海参加法租界大示威,被江湾劳动大学开除;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的工人罢工运动中,因张贴罢工宣言被捕。1934年7月交保获释,9月中旬,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调任桂林《救亡日报》编辑,后被安排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1940年参加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委员,后又补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1944年,随解放军南下出征,任八路军前线司令部和晋察冀边区战地记者。1946年10月,前往东北参加土地改革,并以此为题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49年10月,调任北京,在□□编审处工作。先后担任《人民文学》编委,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湖南分会主席。
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47),《山乡巨变》(1955)。
1、《暴风骤雨》上卷1947。10于哈尔滨
背景:1946年,东北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5月4日,□□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亦称《五四指示》),把抗日战争时期削弱封建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获得广大农民的拥护。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巩固解放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第一阶段的开辟工作
“砍(大树-恶霸地主)挖(浮财)运动”
01、成立并扩大农工联合会
02、团结贫雇农
03、分别开秘密小会鼓动斗争韩老六
04、监视坏蛋腿子的活动
05、组织自卫队
2、《暴风骤雨》下卷1948。12于哈尔
背景: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工作队再次进驻元茂屯,纠正第一阶段土改的“夹生”“回生”现象,带领农民重新分配土地和胜利果实。
《中国土地法大纲》不但肯定和发展了1946年《五四》指示中提出的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而且改正了其中对地主照顾过多的不彻底性,成为一个在全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
01、组织召开贫雇农大会;
02、向杜善人、唐抓子为代表的封建残03、余势力发起更猛烈的冲击,查黑地、起出浮财和枪支等;
04、民信屯贫雇农前来“扫堂子”;
05、缩小平分运动的打击面,团结中农;(参加斗争人数不超过全屯92%)
06、“清查腿子运动”,揪出以韩老五为首的特务集团;
07、比号分果实、分牲口、分地;
08、郭全海、刘桂兰结婚;
09、郭全海等人参军。
3、周立波小说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