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章(第1页)
,买砖买瓦什么的,还请你多多上心。如果不够,您再找我要。”赵琪有些不好意思的说着,把钱递到赵庆叔手里。
里正点头,替赵庆叔接下了这个活,还说了以后管干活的忙工们吃饭,什么的就包给银环婶子她们身上了。赵琪一听,又掏出五两银子,添了上去。这做饭买菜什么的,也得要钱。
赵庆叔赶紧摆手道:“用不了那么多。四十两银子就差不多了。”赵琪却执意要给,还说了多了就放在这里,等房子盖好之后没花完再给她就行。赵庆叔这才收下了。
赵琪和赵庆叔里正又商量了一下具体事宜,之后赵琪就准备告辞了。
无意间看到了赵朗,突然想起一件事来。就问里正道:“里正爷爷,我记得赵朗哥哥是在私塾里读书的吧!”
赵家村里有百十来户人家,跟边上的王家村离得很近,这王家村更大,算起来得有两百多户。私塾就开在王家村那边,两个村子里的孩子,都到那里读书。
里正点头,稍微一想之后就明白了赵琪的意思,摸了摸他的胡子道:“你是准备让赵睿去读书?”
赵睿他知道,村里这一辈的小孩子里,除了赵朗他们这些大一点的,就数赵睿最聪明,是个读书的料子。
“嗯,反正现在也有钱了,就让小睿和小康一起去读书。不知道那私塾一年的束脩要多少钱。”赵琪道。
赵庆叔在一旁道:“束脩一年就二两银子,不过逢年过节要给先生送点礼。其他也没什么。还有书要自己买,是什么,《三字经》,《千字文》的。”赵琪点头,书要自己买她是知道的。
里正坐在桌边,又写了一封介绍信,给了赵琪,对她道:“初一的时候,你拿着我的介绍信,带着钱,直接带着他们两个去入学就行了。”
赵琪跟进去接了过来,又听里正道:“我明天要去镇上,给你弄地契,可以顺便给小睿和小康买书箱和书回来,到时候一起给你。”
赵琪千万谢的点头,然后又拿了五两银子交给了里正,这书箱卖多少钱,她不知道,但是那书卖的可贵了,一本,估计要一两银子。这就是古代,读书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书也很贵。
里正没有客气直接收了银子。赵琪这才告辞离去,赵庆叔把她和东西送回了山洞。
三天后,地契和书都送到了,赵琪的手里。赵睿和赵康看着手里的书,爱惜的不行,谁都不让碰,放在自己的小书箱里,宝贝的跟什么似的。
同时,赵庆叔也找来了泥瓦班子们,开始量地,商量着怎么下地基。这里的动静也传到了村子里,村民们这才知道,赵琪在山上挖了一个老参出来,卖了八十两银子。
一时之间,人人都在讨论,说是赵琪父母显灵。赵琪也从赵菊芳那里听到了,选了个大晴天,带着弟弟妹妹们,浩浩荡荡的到了赵琪父母坟前,认认真真的磕了几个头,又给烧了纸钱,上了香。做实了,挖到老参,是靠了他们父母的保佑。
很快初一就到了,这天赵睿和赵康穿的干干净净,背着书箱,赵琪带着他们去了王家村私塾里,给两兄弟报名。
半路上遇到了赵朗,四人一起同行。赵朗还说以后会多多照顾赵睿和赵康,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来问他。赵琪对她感恩的笑了,赵朗最看不得的就是赵琪的笑脸,整张脸都快烧起来了。
赵琪也没放在心上,只以为赵朗是腼腆的性子。
私塾是个两进的大院子,前面的院子有四间,是教导刚开蒙的孩子。里面的院子有两间,教导的都是学习不错,春天就要考童生的教室。
赵琪见了私塾的先生,把里正给的介绍信给了他,这私塾先生五十多岁,胡子已经老长了,浑身上下都是书生的儒雅之气,眼睛明亮,没有读书人身上的迂腐死板之气,见人就笑呵呵的。
赵琪在来的路上听赵朗说过了,这位先生是个秀才,另外还有三个教书先生,一个秀才,另外两个是童生,是专门给孩子们启蒙的,赵朗说他们人也挺不错的。
交了束脩,赵琪还拿了一两银子的饭钱,中午是不回家吃的,要在私塾里吃。一两银子,是赵睿兄弟俩的一年饭钱。
之后赵琪又交代了几句,让两人好好读书,听先生的话,就退出了私塾,回了赵家村。
赵琪走在路上,感觉脚下生风。房子的事情已经解决了大半,两个弟弟也送到了私塾上了学,赵琪赶紧非常有成就感。
到村东头,看到泥瓦班子的人已经把地基都下好了,赵庆叔站在那里忙活的热火朝天,跟班长交谈着什么。
银环婶子和几个婶子大娘在边上,支了一口大锅,正在给忙工们做饭。
赵琪走到边上,撸起袖子对着银环婶子道:“银环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