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第1页)
问题在于,孩子还小,虽然有他老师在身边,但是谁不知道顾明哲自己都还是光棍儿呢,怎么给弟子找媳妇?他能抹得开面?
而且,顾明哲唯一可能接触到的姑娘,应该只有他庶兄顾明琛的女儿吧?
陈氏不知道顾明琛是何许人,但她知道这个当庶兄的抢了嫡出弟弟的爵位,那就不是个好的。她的小锦儿是家里最优秀的孩子,怎么可以娶一个亲爹上不得台面的姑娘呢?
而当爷爷和当爹的想的就是另一方面。
老爷子沈源已经高寿八十,背井离乡的话会不会习惯还另一说,最怕的是因为水土不服病倒。而沈青是比较守旧固执些的性子,认定自己应该跟大儿子生活,两个小儿子只要还想着家里,隔三差五的来封信或是过来探望,年礼供奉记得给就成。
以他的积蓄,其实就算自己带着媳妇过,也没啥,他养的起媳妇,他也才不到六十,还年轻呢。
而当哥哥嫂子的呢,刘桃儿现在已经完全被丈夫收服,遵循“出嫁从夫”的说法,只要丈夫去哪她就去哪。
徐若娘虽然想去京城,可以给两个儿子更好的教育环境,但她也知道自家什么地位,说白了就是小地方来的,“乡巴佬”。儿子在临廊,只要不作奸犯科,可以仗着小叔叔的名头过得很好,读书教育什么的有沈源和沈锦的人脉在,至少这几年是不愁的。但是去京城的话,就得考虑到,儿子能不能在那边交到朋友,会不会有人看不起他们,孩子会不会因此学坏之类。
至于利益方面,已经掌门立户的徐若娘已经没有年轻时那么看重了。多大的手攥多少银子,他们两口子一辈子伺弄土地倒腾药物,如今也有了好几条路子卖药,换个地方的话又得重新开始,多少有点不值得。
小叔子现在还是靠着他老师的面子才能在京城勉强站稳脚跟,徐若娘还要脸,可不希望自家打上“打秋风的穷亲戚”的名头,所以是第一个表示,不愿去京城的。
而沈烈是舍不得他辛苦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亩药田,也不愿意去京城。
沈恪对是否去京城并不在意,对沈锦买下的那三间商铺倒是很有兴趣。他最近打算靠着这些年攒下的人脉,做一家首饰店,搭配服饰店开办。
刘桃儿手巧,对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很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沈恪喜欢手工,也招了几个年纪较大的老师傅,买了几个死契的下人做学徒。
沈家底蕴比不上那些金银楼,经过商讨,只能走中档的路线,专门收集各种翡翠或宝石的边角料,经过打磨后增添一些金银丝制成首饰,看着也极好看。
沈恪着人制作了几只钗环簪子出来,上面最大的一块红宝石也不过小指肚大,磨成椭圆形镶嵌上去,周围点缀着那种极细碎的小珍珠做花朵状,微微晃动下也是波光粼粼。
这么一支在贵人眼里看着不太起眼的首饰在平民中已经是极好的,十两银子虽然不便宜,很多生活还不错的百姓咬咬牙也能买得起。沈恪估摸着两地的距离,打算让弟弟找人管店,自己负责出货,兄弟俩合伙做生意,自己这边还方便照顾老人,两边一直有信件往来的话,相信也不会再担忧对面了。
沈锦也可以安心在京城当官做事了。
第58章
◎翰林院◎
家里都不愿跟着上京,几个小的虽然对京城有向往,但拗不过各自的父母,不得不罢休。
沈锦虽有些惋惜,想到两地距离也不远,哪天能空出时间来,请个几天假回来看看也不耽误什么,就不再计较。着人把班云庐托自己带给他爹娘的信找出来叫小豆子送去,着重让他帮二老念信,如果有回信也帮着写写。
班云庐妻子还在坐月子,夫妻俩暂时没法回来,总得让二老知道自己已经有孙子的事情。
关于祭祖的事情自有族长筹备安排,沈锦到时只需要出个人就是,根本不用操心。
在家的几天他过得极度舒适,吃喝有亲娘照看,还有小侄子小侄女逗弄。爷爷和爹的目光永远是自豪且慈善的,邻里的态度也不再含酸捻醋,沈锦只需要顾着两个已经大些的侄子学业,其余都有家里人帮自己去做。
可算理解,前世那些“巨婴”是怎么来的了。
巧儿如今也十六了,已经开始相看。因为小叔叔改换了自家门庭,连带着小姑娘的亲事都顺理成章提了一级,从秀才或是地主,跃升到大商户或是举人后代中挑选。
小丫头性子温柔但内里坚强,跟着弟弟学了识字,又跟着爹爹学了做账本和算数,针织女红也是拿得出手,还有一手传自陈氏的好厨艺。加上有个出息的小叔叔,自家爹爹也相当给力,上门求娶的颇有些络绎不绝的味道。
沈恪虽经商,手里的田地一直没少还与日俱增,一直保持着“农”的户籍。生怕被打成商籍,不仅连累弟弟,自己儿子以后读书也要被人排挤。
如今的沈家也称得上耕读之家,书香传家,又是少有的从临廊郡本地出生的进士,在当地深受重视。孩子们渐渐长大要有自己的房间,沈恪想买下隔壁的宅院,把两座院子打通,对方竟不惜以近乎房价的一半出价,只求让探花郎收自家儿子为徒。
沈锦拒绝了,他现在没心思收什么徒弟,更何况还不是看资质,是以利益“逼迫”收徒。
房子往另一边扩出去的,花了比原本预料的还多一些的费用,买了另一边两座较小的二进院,合并后也能组个三进半,把孩子们送了过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