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第1页)
六十八、烟锁池塘柳
在各种各式的对联中,一般人最感兴趣的大概就是所谓的“绝对”了。“绝对”有两个特点,一、它是经过长时间在民间流传下来的,有的已经对得出,有的还未对得出。二、它的难度最高,凡是可以称得为“绝对”,总有一些“古古怪怪”的条件限制。
举一个许多人知道的例,“烟锁池塘柳”就是属于有特别限制的对头。这五个字的偏旁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下联也应该有“五行”才能对得上。
有人对以“灰堆镇海楼”,在形式(都有五行)方面是可以对仗,但却毫无意义。而且“烟锁池塘柳”是一句清丽的五言诗句,“灰堆镇海楼”只是“解得通”而已。两者之间的雅俗是不可以道里计的。
后来有人把“灰”字改为“炮”字,变成了“炮堆镇海楼”,“炮堆”比“灰堆”好多了,但仍然不够好。因为,“堆”宇的气势太弱,把许多炮“堆”在镇海楼中,作什么用?如果用以轰击敌人,这个“堆”字是十分差劲的。
六十九、妙人儿倪家少女
一位原籍苏州的读者陈毓雷先生来信,他说他的家乡常有人谈论“烟锁池塘柳”这个绝对,被多数人认可的下联是“炮架镇江城”。他加以解释说:“镇江与古瓜洲隔江相对,形势险要,冠以‘炮架’二字,妥贴得很。此句与‘灰堆镇海楼’相比,无论气势或情理都要略胜一筹。”我同意他的见解。不过,这个下联,也还有点瑕疵,那就是“锁”字和“架”字都是仄声,“塘”字和“江”宇都是平声,在五个字中有两个字不合平仄,因此还不能算是上乘之作。
另有一个著名的绝对,对头是“妙人儿倪家少女”,也是直到现在还未有令人满意的下联。比较好的一个对句是:武士心志在止戈。
上联“人儿”合成“倪”,“妙”分开是“少女”;下联“士心”合成“志”、“武”的篆书体是“止戈”的合拼,故成语有“止戈为武”的说法。“武士心志在止戈”这句也很有意思。“儿”字用北京话念是卷舌音,可作仄声。可惜“志在“对“倪家”欠工整,“止戈”对“少女”也嫌牵强一点。
七十、回文三对
还有一类自古流传下来的“绝对”,是早已有人“对通”的,但仍有人继续在对,且是后作胜于前作的。例如有副著名的“回文对”,对头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最先出现的对句(当然是指“基本上”对得通的)是:
郎中王若俨,俨若王中郎。
“天然居”是北京的一间酒楼名,“王若俨”则是北京一位名医的名字。这一副对联的特点是上一句倒读就成为下一句,故称“回文对”。北方称医生为“郎中”,“中郎”是官名。上联意思浅白,无须解释。下联的意思是:那位名叫王若俨的郎中,他的相貌俨然就象“王中郎”一样(“王中郎”是姓王的人做上中郎这个官)。
这个下联属于“无情对”一类。表面上看来,“客上”不能对“郎中”,但拆开来看,“客”和“郎”(都是指人的名词)、“上”和“中”(都是标明方向的辞),却是可算对得工整的。“居然”对“俨若”是虚宇对虚字,也可算“对得通”。但只是“基本上”对得通而已,还不能算是上乘之作。对得更好的,下面再谈。
这种只讲究单独的字面对得工整的无情对,著名的例子有:“树已半焦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树”和“果”;“斧”和“干”(干戈)单字对单字,字面对得十分工整。但在整句中,却是不能相对的。(“果然”的“果”当然不能解作“果树”的“果”。)
“客上”“郎中”一联,是比不上上述这个联工整自然的。因为“俨若”虽然可对“居然”,但“王若俨”对“天然居”,即使拆开来对,那个“俨”字也不能对“居”字的。因此后来又出现了谈及此联。不过,他抄来的下联第二个字作“煮”字,可能记忆有误。因上联相应的那个“锁”字是仄声,“煮”字应改用“烹”字才合乎平仄。
骆广彬先生的解释较为详细,他说:“此联早年曾在《羊城晚报》发表过,下联用的是倒装句,是用‘凿壁泉’水以煮茶,而且平仄协调,意境佳美,烹茶细啖,赏心写意,舍此而何?‘凿壁泉’是有实地的,但可惜忘记在什么地方了。如读者诸君知之,祈赐教。请注意,上联五行悉在左旁,下联五行悉在字脚。”他已经把这个下联的特点说得很详细,用不着我饶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