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1页)
张大千在香港的友人和门生,也有十多位送了挽联。曾获法国汉学奖的名学者饶宗颐教授送的挽联是:
廿五年前颂眉寿南山,附骥千言,三峡云屏僭题句;
十二州共悼画坛北斗,久要一面,重溟烟水永难忘!
廿五年前是一九五八年,那年是张大千的六十整寿。饶教授用韩昌黎《南山涛》的全部韵脚做了一首祝寿诗赠张大千。《南山诗》是一首长诗,共一百零二个韵,(昌黎诗的特色是以赋为诗,《南山》尤推奇作。)要步南山诗全韵,难度极高。张大千读了非常欣赏,因此寄了一幅《蜀江图长卷》给他,请他在卷上题上这首诗。这是“颂眉寿南山”与“三峡云屏僭题句”的本事。这首诗因为太长,不能备录,读者如有兴趣,请参看《选堂诗词集》一百零三页的《和韩昌黎南山诗》。下联的“久要一面”的“要”字读平声,作邀约之意。张大千曾托门人向饶教授致意,约他见面,据我所知,他们是曾见过几次面的。
饶宗颐在敦煌学方面造诣极深,最近日本二玄社出版的《敦煌书法丛刊》共二十九册,堪称巨制,就是由饶宗颐整理并加说明的。
张大千在香港的老朋友陈荆鸿送的挽联是:
六十年故旧无多,海角天涯,还得几回重聚首;
千百世丹青不老,风流文采,定知八表永垂名。
陈荆鸿是香港著名书法家,今年八十一岁了,他和张大千有六十年交情。这副挽联写得情文俱茂,堪称宝刀未老。
还有一副写得很好的挽联是张大千的旅港门人王汉翘、费侯碧漪等人送的,联云:
积石导源,教泽长随江水远;
梅丘在望,心丧空仰庐山高。
上联写老师教导恩泽,下联写弟子对老师的悼念与崇敬,极为得体,也是传统的挽联写法。古时老师死后,弟子不穿丧服,只在心里悼念,叫“心丧”。见《礼记·檀弓上》。所以心丧只能用之于弟子挽老师的。《庐山图》是张大千谢世前未竟的巨构,“心丧空仰庐山高”既有“仰之弥高”的意思在内,又有“实事”可指。上联的“积石导源,教泽长随江水望”亦非“泛辞”,而是和张大千的籍贯有关的。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内江在沱江中游。沱江是长江支流,流经内江至沪州市入长江。长江在四川宜宾以上为上游。因此上联的十一个字,也是只有用在张大千身上才益觉其妙的。
在许多挽张大千的对联中,有一副挽联颇为引人注意。这副挽联是梅葆玖送的。
与先父最投契,重画梅兰见道义;
望北台而雪涕,春风料峭暗摩耶!
单从对联艺术着眼,这副对联是有欠工整的。“重画梅兰”与“春风料峭”根本就不能对。“道义”对“摩耶”也很牵强。(“摩耶”是“摩耶精舍”的简称,属专有名词。“道义”是虚有名词。)
它之引起注意,不是由于对联本身,而是致挽者的身分。梅葆玖是梅兰芳的儿子,在梅兰芳的儿子中也只有他是继承了乃父的艺术流派,以男子而唱“青衣”获得成就的。去年他曾来过香港演出,甚获好评。这副对联是他从北京托人送到台北的。
对联虽然不算工整,但他是名演员,不是名作家,我们是不能对他苛求的。这副对联也有它的特色,它说出了梅兰芳和张大千这两位大师级人物的一段交谊(重画梅兰)。北京精于对联的高手很多,他如果要找人代笔的话,当然会写得更好,如今由他自己来写,纵然有欠工整,却正足以表示他对父执的诚敬。
十六、张大千的集句联
张大千兼擅书画,书法从学于清道人(李瑞清)与曾农髯,得力《瘗鹤铭》,参酌黄山谷体势,而自成一家。他自己虽然不作联语,但却喜欢书写对联。据他的友人所记,他常写的对联有下面几副:
樵客出来山带雨
渔舟过去水生风
此联是前人集唐诗之作。
拳石画临黄子久
胆瓶花插紫丁香
黄子久是元代画家,字公望。据张大千友人所记:“此联写大千先生幼时见家中所悬,原文为:拳石‘闲’临黄子久;胆瓶‘斜’插紫丁香。经张大千先生更一字后,更见精神,也更见工整。”
佳士姓名常挂口
平生温饱不关心
此联是李拔可赠张大千之作。李拔可福建人,能诗,是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此联对张大千的平生为人,刻画传神。
张大千常写的对联,还有:
庭前大树老于我
天外斜阳红上楼
此联是前人集宋诗之作。原件张挂于苏州网师园。
立脚莫从流俗走
置身宜与古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