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做事(第2页)
我早已有了推广这两种作物的想法,只是天下尚未统一,粮食仍然具备战略价值,所以我一直不敢让太多的人知晓他们的存在。”
说起来,到目前为止,除了莱栖山上大规模种植了红薯和玉米,林潇潇只给过旧滑的康城红薯,还暗示过让他们种植。
只不过后来很快旧滑就被韩国灭了。林潇潇还找人特意打听过,听说康城为了抗击韩国几乎被灭城。这些年林潇潇还让孔慈和阿武去旧址打探过,并未发现红薯种植痕迹。想来韩国人并未发现红薯的价值。
“我有两个想法,说出来大家参考。听说水渠快要完工了,不如就把后期这段工程拿出来做个实验”
林潇潇套用的是后世打白条的经验。
比如说朝廷不给民工发钱,而是给他们打白条。白条可以有三种:兑换粮食的,兑换布匹的,兑换银钱的。三种白条由民工自己选择。白条兑现的时间放宽在三年或五年。
嬴政若有所思:“三年或五年,不若分成几批兑换,时间不同,以免造成挤兑。”
林潇潇道:“时间短的兑换的物品数量少一些,时间长的兑换的物品数量多一些,一面大家都不想要长期的白条。”
胡子归道:“可是听闻这条水渠涉及的民工近千万人,这么多的人需要的物资可不少。就算分批领取,数量也非常可观。”
林潇潇接着道:“所以我想在咸阳周边建一座农场,专门种植红薯和玉米。以这两样作物的产量,只要不出现过大的灾害,起码粮食这一块能够凑足。若是有多余的出产,还可以拿到其他国家交换布匹和其他物资。”
胡子归沉吟道:“专门种植红薯和玉米的农场?是否需要派军队专门守着?还有负责种植的百姓又从哪里来?咸阳周围土地肥沃,可以征用现成的,也可以开垦新田。”
这个年代有专门负责农业收税和管理农田的官员,却还没有指导农户怎么种田的官员。
林潇潇道:“民以食为天。无论什么时候,朝廷都要把让百姓吃饱饭放在第一位。我建议成立一个农科部,专门指导天下百姓怎么种地。”
这年头的农业还是比较落后的,可也是初步发展的阶段。比如郑国修的那条水渠,比如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在夏朝就有雏形,但还尚未成为体系,也没有格外地被重视。
“我愿意暂领农科部,正好借由农场的发展来促进农科部的完善”>>
于是,在这个世界,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研究农业的部门在秦国诞生了。而农科部的第一任部长是一位神仙——昆仑山女玉京子。
先说之前讨论的郑国修渠以及逐客令的结果,嬴政把郑国给放了,并让他继续带人修渠。
至于逐客令,嬴政在朝堂上发表了一场感人肺腑的演讲,讲了“君臣相得”和“伯乐识马”的故事。他还宣告秦国的目标就是统一天下,待那时所谓别国奸细也是秦国的子民云云。
嬴政一番话,讲地朝堂上众臣老泪纵横,恨不得为秦王效死。
嬴政以他的大度废除了逐客令,并将客卿李斯升任校尉。
另外,因郑国修渠一事,嬴政亲自望水渠工地视察了一番。回来后感叹民工之苦,决定将修水渠的民工由无偿徭役改为有偿劳动。
当时在朝堂上,嬴政的话引来臣工一片哗然,纷纷喊着“使不得”。不出所料,大家担心的都是有偿的钱从哪里出。
于是,嬴政把与林潇潇和胡子归商讨的“打白条”拿了出来。
臣工们乍一听说这个做法,大部分都没反应过来。一小部分人觉得不靠谱,另一小部分人当时就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
这件事情很重要,也很复杂,肯定不是嬴政一句话就能决定的。
嬴政让每位臣工回去后都考虑一下,然后有想法就写成折子呈上来。君臣要多次商讨后才决定要不要“打白条”,以及这个白条怎么个打法。
虽然这件事情还没有定,但在咸阳城内已经传开了,甚至连咸阳周边地区都听说了。
也有人意识到了,不论是三年还是五年,白条总是要兑现的,那么这些物资和钱财由国库来出吗?
城里城外,士族们聚会时都在谈论这件事情,就连普通老百姓都会聚在一起聊“白条”。
一日之后,秦王划了一块地方命名为农科省,并将农科省赏赐给昆仑山女为封地。
之前林潇潇与嬴政和胡子归商量过,林潇潇得先把农科省的庄园建立起来,并培养出一部分农科人才,之后才能在朝廷上提出正式成立农科部。
因为一旦朝廷城里农科部,朝里的人肯定要插手,到时候就很难保证这个农科部还是林潇潇想要的样子。那就不如先把框架搭起来,之后再去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