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65 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是……

萧曜不禁被张玉堂来信上的内容给震到了。

刘进朝适时提醒道,“皇上,时辰差不多,您该休息了。”

“进朝你不提,我还差点忘了。”萧曜放下手上的信,站起来往外走,“你去太医院叫张伯仲过来,就说我风寒加重。”

“是,皇上。”

刘进朝得令,里面快步跑了出去,脸上更是带着显而易见的慌张。

若是有人看到这一幕,定会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因为在众朝臣眼里,萧曜的身子很是孱弱,一点小病就会病倒好几天,可眼前的这个萧曜却走路健步如飞,压根不像一个长年生病之人。

东陵。

监考官们的面前正放着三个人的考卷,不时露出纠结的表情。

一名监考官率先说道,“各位大人认为该如何排这个名次?”

坐在其对面的监考官说道,“我认为贺兰辞治水的法子写得妙极,还有判案方面也很有自己见解。至于赵牧,前面两场的卷子答得不错,但第三场的回答太过不切实际,根本不可能实现。最后这个叫陆云深的秀才倒是写得一手好的馆阁体,还有他第一场的答卷,连最刁钻的问题都回答得如此精彩,可见理解能力非同一般,但第二场的卷子回答得太过中规中矩,第三场则跟赵牧的回答一样,不切实际,还有他写的那个什么红薯,本官压根没听说,指不定是他胡扯的。所以我觉得贺兰辞第一,赵牧第二,陆云深第三。”

另一名监考官道,“我倒觉得赵牧写得最全面,该排在贺兰辞前面。”

“在全面也好,不可能实现的法子根本就是空谈。”

“现在不能,不代表以后不能。”

对于谁拍第一,监考官们在议论的过程中各执一词,据理力争。

见双方还僵持不下,作为主考官的张玉堂冷不防道,“陆云深说的红薯我见过,说不定他的方法可行。”

张玉堂乍看到陆云深的名字时,无疑是复杂的。

因为早在六年前,张玉堂就曾做过陆云深的主考官。许是陆云深那会年岁小,又写得一手好字,张玉堂对陆云深可说是印象深刻。

还有一点就是张玉堂对陆云深时隔六年才来考秋闱这点很满意。

在张玉堂看来,那时的陆云深虽然很出彩,但到底是个懵懂少年,要做与时政有关的题,肯定会吃亏,倒不如先等等。

听到张玉堂这番话,双方不禁停了一下来。

有一位监考官忍不住再次确认道,“张大人这东西你真见过?”

实际上,因为连年与东恒国打仗,如今困扰大周最严重的就是饥荒,以及百姓们的流离失所,要是陆云深写的红薯可用,对大周而言,可是功在千秋。

“是。”张玉堂点头道,“一个月前本官去了陵州一个小镇发现那边竟没什么流民,好奇一问之下才知道那边出现了一种新的作物,他们之所以能安定下来也是靠红薯。”

张玉堂发现这种奇特的作物时,本打算留下来观察一阵子,但后来因被萧曜临时任命做东陵的主考官一事耽搁,张玉堂就想着等科举结束在观察。

没成想。

在阅卷时,张玉堂竟看到了陆云深的答卷不但提及红薯,还将红薯的各种优缺点都详细的说了出来。

张玉堂此话一出,方才争论不休的监考官们立刻安静了。

因为这件事涉及的面很广,而且红薯又是确实存在,所以陆云深在答卷中说红薯虽只能种一季,但产量极大,不易死,又耐存放这几个特点要是真的,怕是会在大周引起很大的轰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