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九章(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等到了李白的那幅作品,胤礽才打起精神,兴高采烈地看着。

“这不是我们典当行的东西,是有人委托我们来卖的,感兴趣的都可以来一观,这上面有首诗,我先读给大家听一听。”

原本听到是不知名人士的作品,众人都歇了心思,听到诗却又热血沸腾起来。

“这件底价多少呢?”

“因为不是我们典当行的,也没个定价。”

“一百两,我要了。”

“二百两!”

胤礽一愣,看向了鄂伦岱,“你有钱没处花?”

“哪有,我这不是也挺喜欢的吗,结果你老人家硬是要叫价,我这不是没办法吗,我也最多也就出个200两。”

事实上,二百两是不够的,后面持续走高,最后以500两的价格,被一位富商拿到了手。

-在你大清这段日子,我倒是有些感慨。-

-嗯?什么感慨?-

-大清对比大唐,有进步之处,也有退步之处。大清的富人能走入仕途,这是让我十分羡慕的地方,但是你不觉得大清有些政策太过保守了吗?大清女子,尤其是汉族,过得太过艰难了些。-

胤礽皱起了眉头,-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我不知前朝如何,我只是与我唐朝对比。-

胤礽突然想到了武则天,半天都没有说话,直到管事送来了五百两银子。

胤礽看着管事道,“你们东家还在吗?”

“客官找我?”

“你之前说见过《上阳台帖》?请问你知道它现在何处吗?”

“在一安姓富商手里,最近他刚好进京了,你若是想见他,我可以安排。”

胤礽大喜过望,“感谢。”

-你想做什么?-

-买下来,别告诉我你不想要。-

李白沉默了,他确实想要。

“我今个看了这场竞卖有了个新点子。充公的女子奴仆可以叫卖,典当行过期的东西也可以叫卖,那为何不开个竞卖行呢?”

作者有话要说:写拍卖会写到一半,突然想起来去查了查,结果发现古代没有拍卖行,倒是有类似的竞宝、义卖,也有对没收家产的官卖。

《上阳台帖》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因为1691年时,安岐才9岁,所以我猜测可能《上阳台迹》在他父亲手上,也有可能《上阳台迹》是安岐后来入手的,这里我就不探究了,他爸叫什么,也是我乱编的。

端午快乐,评论有小红包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