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第67章(第1页)
……
徐瑶和昭兰晚上还要商量杂志排版的事,就打算在这歇下了,中途昭兰的男友过来了一会,不过短暂的说了几句话就走了。
临别时,周霞递给了徐瑶一封信。
“法国来的,我抄录了一封给你,我看信里问到了你。”
“魏景的?”
“嗯,我听人说他们在法国也不好过,病死的人不少,很多人根本没机会求学,也不知魏哥哥怎么样了。”
徐瑶接过信,送走了周霞,心中有些百感交集,魏景是她初到燕京就认识的朋友,如今几度春秋,到底是故人零落了。
魏景是在1920年秋去的法国,离开的时候他先回了一趟老家,徐瑶还记得当时送他上火车的情景。
魏景那时候说,他一定要去法国学得先进的技术知识,回来建设祖国。
对于法国,那个时候他满怀希望,只是在后来的通信中,到底是有些失望的,法国不是自由之都。
他们这些留学生在法国过下很是艰难,半工半读的,日子并不好过,留法学生内部也出了很多事。
当年一起玩的朋友,覃仪在去年的时候考取了赴美留学的公费生,已经去了美国,通信寥寥;
严邵和周温毕业后,南下一同去了上海,说要办华夏人自己的工厂,不能让洋货抢占华夏市场,掠夺华夏的财富。
虽然时常有来信,不过看得出创业艰难,严邵凭借着前世的记忆,有技术,但是缺乏资金。
还有人脉,上海滩是一个鱼龙混杂之地,他们两个外乡人想要在这创业,也是步步艰难。
周霞在燕京女子师范大学攻读国文。
徐瑶在燕京的一所高等师范中学教书,看起来还算安稳,不过她心中有愧,总是要做一些事情的。
似乎每个人都朝着自己曾经期望的路上走,但又似乎每条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家都有着各自的苦恼。
徐瑶打开信,信中魏景提到了他最近在巴黎求学的现况,过得并不十分顺畅,但一切尚好。
不过已经比最开始去要好多了,他信中说,说了一些生活琐事,最后就是问了一些老友的现状。
“易之,我想在这里添上一栏,专门作为诗歌写作的栏目,怎么样?”
“可以,不过是白话诗还是古体诗的好。”
“依我看,都可以,只要能够予人以美的享受,何必在乎是古体诗和白话诗?”
徐瑶愣了一下,发现自己竟然也不由自主的陷入了白话和文言对立的思维定式,无奈的苦笑一声。
“也是,倒是我狭隘了。”
好不容易到了九月的时候,杂志社总算办了起来,第一期的《平权报》是由楚如梅所写的发刊词。
一首五百字左右的文言,说明了平权报办报的两个宗旨:一是促进女性思想觉醒,二是传承民族文化。
后面是近来发生的一些关于政府表彰的节妇,这些在其他报刊上被赞扬的,在《平权报》上被批判。
《平权报》上针对这件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批判,可以说是犀利之极,不过看的人寥寥无几。
其实这很正常,一份新出的报纸,销路有限,能卖出几百份已经算得上是不错了。
徐瑶去拜访钱逸先生的时候,将这件事给钱逸先生说了,钱逸先生看着眼前两个稚嫩的青年,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