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最宜初日此观鱼

“之人”与“斯人”同义。至于下联所云,则是因其新居有间玻璃屋用以养金鱼也。饶师此联是题赠他的新居的。陈之初书法亦甚有特色,行草尤佳。

二十八、梁寒操挽胡适联

胡适是在一九六二年二月,以心脏病猝发,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逝世的,他生于一八九一年,享寿七十一岁(实龄)。三月二日大殓,台湾自蒋介石以下的“军政大员”“社会名流”以及各诗社等,纷纷致送挽联,对胡推崇备至。(例如蒋介石的挽联云: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而推崇多有逾分者。本栏名称“联趣”,以“趣”为主,那些用陈辞滥调来推崇胡适的“名人”所撰的挽联,我就不想多谈了。这里只想谈梁寒操写的一副挽联:

名既大,谤亦随焉,学术之争,犹有待千秋定论;

健则行,倦即睡耳,哲人遽萎,究难消一代沉哀!

所谓“谤亦随焉”,应当是指内地对胡适的批判而言。平心而论,过去,那些批判是有某些“过左”之处;但台湾之捧胡适,亦曾有人发出“以适之为大圣,以绩溪为上京”之诮(按:胡适是安徽绩溪人)。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之下,或褒或贬,均有过分之处,是亦难免也。此联归结为“学术之争”,“犹有待千秋定论”,立论可说是比较公允的。下联的“健则行,倦即睡耳”,写得亦甚潇洒。

二十九、挽胡适的白话联

梁寒操挽胡适联中的“名既大,谤亦随焉”,是有“蓝本”的。“蓝本”是曾国藩挽他同乡先辈汤鹏一联: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汤鹏(一八零一~一八四四),湖南益阳人,字海秋,和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是“大同乡”,年纪比曾恰好大十岁,但寿命则比曾短得多,曾享寿六十一岁(一八一一~一八七二),他只有四十三岁,可说是“英年早逝”。但著作甚多,他的生平详见梅曾亮给他写的墓志。他的著作在当时或者很有名,但今人知之者则恐怕很少了。我自认孤陋寡闻,我也只是从曾国藩此联,才得知他曾“著书成二十万言”,却未曾读过他的著作的,论到知名度之高(包括生前和死后),汤鹏恐怕还不能和胡适相比的。因此梁寒操的联语虽有“蓝本”,但似更为恰当。

还有一副非“名人”写的挽胡适联值得一提。联云:

先生不可死,居然去了!

我们还活着,何以继之?

胡适以提倡白话文成名,此联的特色就在于以白话入联。

三十、何淡如其人

用白话文写的对联,在“五四”以后,已经渐渐多起来了,但说到最能“口语化”的,恐怕还要数清代的何淡如。

何淡如本名又雄,字“淡如”,以字行。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二零)生,同治元年(一八六二)考取举人,一度出任高要县学教谕,其后即在省港以教学维生。曾设馆于九龙城之龙津义学(在昔之龙津石桥侧)。卒年不详。但知光绪元年(一八七五)的时候,九龙军政界筑石桥,立《创建龙津石桥碑记》,碑文为显宦冼斌所撰,字就是由何淡如写的,那年他已五十六岁了。

他擅长以广东话写谐联(或称怪联),而且数量甚多。我孤陋寡闻,不知在他之前,有没有别人用广东话写对联的,但以创作数量和“知名度”而论,则称他为“广东方言联语”之祖,似也不为过也。

三十一、一拳打出眼火

何淡如的怪联,有个特色,方言口语的运用自然成趣,丝毫不落斧凿痕迹。例如:

一拳打出眼火

对面睇见牙烟

这副对联好象随口说出来的对话,乍听之下,你可能根本想不到它是对得十分工整的对联。设想有人在茶楼打架,旁观者见状惊呼:“哗!乜甘狼架!”然后加上这两句:“一拳打出眼火;对面睇见牙烟!”是不是如见其“事”,如闻其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