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5 章(第1页)
的学子的。
毕竟当今陛下向来看中品德,但凡想要为官者都会被家中千叮咛万嘱咐,万万不可娇纵,免得日后触了陛下的霉头。
也因此,在官学之中,家世从来不是学子们交友的标准,甚至会有人专门和黔首出身的学子交朋友,只为了体现自己的品德。
这样的情况下,那学子这般态度自然很正常。
两个人既然遇到,后续不免多聊了几句,那学子很骄傲的告诉身边的锦衣公子,自己的长姐前两年应考,考了个很不错的名次,上来就当了县令。
别看县令听着不大,但是如果按九品中正制来看也属于一个六品官员,起步绝对不算低。
再加上这些年京中的官职基本饱和,大部分的官员在选拔出来后都是先外放,然后再根据政绩升官。
政绩考核也看官员管理地方的位置和事件大小,风调雨顺之地自然没什么政绩,如果本身是穷乡僻壤,改革成功的话那就是大功一件。
再加上当今陛下又任人唯贤,根本不看资历只看能力,所以很多官员都希望自己能去苦一些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快升职。
这也使得整个大秦如今欣欣向荣,已然是盛世之景。
那锦衣公子也感叹:“师姐当真是厉害啊!想必兄台也不差吧,我今日能认识兄台,真是幸运啊!”
如今天下学子基本都是官学的学生,入学后都要走流程拜岑吟别为师,论起来全算的上是同门,因此可以把比自己大一点的公子女郎称为“师兄”和“师姐”。
那学子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提起自己的长姐,语气还是非常骄傲。
“长姐确实很厉害!”
大秦人对于县令一职有着天然的好感,毕竟他们的陛下最开始就是借着县令父亲的手造福黔首的,所以大家爱屋及乌,很是喜欢这个职位,好像这样就能离崇拜的人近一些。
两人越谈越投机,干脆一同同行,边走边聊。
谈话间,一队萨珊人从他们身边路过。
他们穿着大秦时兴的衣裳,说着一口大秦流利的官话,一同结伴路过两人身边,往不远处的书店行去。
见那学子对此有些好奇,锦衣公子解释道:“这是萨珊的遣秦使,来学习我们的文化的。”
那学子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遣秦使啊!从前一直在书上看见,还第一次见到真人呢。”
说完又戳了戳锦衣公子:“兄台既然熟悉遣秦使,想必是京城人士,不知兄台可曾见过鲜卑之人?”
“自然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