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块石头支口锅一顶帐篷安个窝(第2页)
县上专门组织了几辆大卡车,把赵秋燕他们这一批学子,拉去了位于甘肃庆阳市宁县,长庆桥镇的长庆石油学校。
他们这一批考上长庆石油学校的孩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村孩子,
甚至,其中有好多孩子,都不知道石油是什么,更不知道长庆石油学校是培养什么人才的?
但是,即使这样,这一批农村孩子却在后来,成长为了最早一批长庆油田的技术骨干和劳动模范。
也正是,在这一批莘莘学子的努力和拼搏之下,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将长庆油田从一个不起眼的,特别小的油田,建设成为了中国陆地上第一大油气田。
当大卡车拉着莘莘学子们,抵达长庆石油学校之后,
赵秋燕第一个,从大卡车马槽里面跳了下来。
她看着眼前的长庆石油学校,内心里面充满了向往。
进入长庆石油学校之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介绍长庆油田和石油工人的报纸。
从这些报纸里面,赵秋燕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石油工人奋战的黑白照片。
尤其是照片下面,写的一行字:
没有食堂,没有住房,就“三块石头支口锅,一顶帐篷安个窝”,自己挖窑洞,自己盖干打垒。
同时,赵秋燕也看到了,长庆油田的发展:
1970年,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在长庆桥正式组建。
随即,来自玉门、江汉等油田的石油工作者、兰州军区的数万名复转军人,浩浩荡荡整装集结,运力紧张,就拉上架子车,跑步上前线。
器材物资紧缺,就修修补补再用,没有住房,就住帐篷、干打垒、窑洞、地窝子,
粮油副食供不上,就兴办农场,自力更生,留下“跑步上陇东”“三块石头支口锅”“人拉肩扛搞生产”“风餐露宿找石油”的动人故事。
从此,陇东大地,风起云涌,一部部钻机,轰隆开钻,向地底深层,探寻而去。
正当赵秋燕聚精会神的,看着墙上的这些报纸的时候,
万里从不远处,走了过来。
万里背着书包,手里面提的蛇皮袋子里,装着母亲给他烙的锅盔。
万里站在旁边自我介绍,说道:
“赵秋燕,我是万里,咱们两人在学校里面见过的。”
这次,从村子里面,坐卡车过来的时候,赵秋燕看到过万里,
只不过,两人没有坐到一辆卡车上。
看到万里过来了,赵秋燕赶忙打招呼,说道:
“万里,我知道你,你是咱们学校里面,学习最好的几个孩子之一。”
万里挠着后脑勺非常谦虚,说道:
“如果,我学习好的话,我就考大学去了,也不至于考眼前的中专啊。”
长庆石油学校,是一所中专院校,
即使这样,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非常的难考。
说完话之后,万里就从随身背着的蛇皮袋子里面,拿出来了一块锅盔,塞到了赵秋燕手里面,说道:
“赵秋燕,你一个女同志,怎么想到了报考眼前的长庆石油学校,将来当一名石油工人啊?”
赵秋燕背着书包,里面装着母亲给她蒸的馒头,
她委婉的拒绝了万里的锅盔,说道:
“我第一志愿填的师范,第二志愿填的冶金,第三志愿才填的长庆石油学校……可是,不知道为啥,就这样阴差阳错来到了这里……
”话毕,赵秋燕就反问万里,说道:
“对了,万里,你为啥报考眼前的长庆石油学校啊?”
万里非常认真的,告诉赵秋燕,说道:
“我叔叔,是一名石油工人,并且工作在长庆油田……他告诉我,让我将来当一名石油技术人员,尤其是地质技术人员,为祖国的油田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