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经济之道 晋江文学城独家发表谢绝转(第1页)
“因朱高煦收买朱棣身边的宦官进谗,朱棣一度对朱高炽心存芥蒂,还对朱高炽有许多嫌弃。但有意思的是朱棣每次出征,还是很放心让太子朱高炽监国。”
“西汉冠军侯霍去病逐匈奴,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东汉冠军侯窦宪大破北匈奴,封燕然山,勒石记功。从此,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就成了古代武将最高荣誉,而明成祖朱棣是唯一一位以皇帝身份亲自达成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荣誉的人。”
“明成祖五次北征蒙古,南征安南,大多数人只看到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追随父亲南征北战,却很少有人重视太子朱高炽监国之功。”
“唐太宗登基后,长期困于京城,很大一个原因是他的儿子尤其是太子尚且年幼。而明成祖当了皇帝还能继续南征北战是因为太子朱高炽已成年,可以很好的担起储君的责任。永乐朝,许多文治很难说与太子朱高炽没有关系。”
“后世人笑称朱标是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太子,但又戏言太子朱高炽是永乐朝的无冕之皇,有个叫朱棣的大将军特别能打。”
永乐大帝朱棣与太子朱高炽面面相觑。
朱高炽惶恐道:“爹,儿臣——”
“不必多言,朕都明白了。”朱棣站起身,拍了拍太子厚实的肩膀,表示自己并无介怀,“你做的比朕期望的更好。”
听了那么久的天幕,朱棣哪里不知道主播说话的风格。因知道次子和三子都不太安分,反而太子为人诚孝,无论为储君还是为君都没有给老朱家跌份,他又如何会因主播戏言而苛责太子。
朱高炽却被父亲这难得的亲近弄得惊喜交加。
“因父亲朱棣颇为长寿,而朱高炽却不算高寿,所以他只做了十个月皇帝。但于我看来,他的存在于大明是极其重要的,他是仁宣之治的开创者,也是永乐盛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个题外话,古代没有照相机,而人物肖像又特别抽向,对于老祖宗们的容貌,我们更多是依赖于文字描述来想象。同样都被史书记录有肥胖问题的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和明仁宗朱高炽,给我个感觉却很不同。”
“我对李泰的具象是个虚伪恶毒阴险的模样,对明仁宗却总觉得他应该是慈祥儒雅的形象,概因李泰为了夺嫡和太宗撒娇说他做太子就杀子传弟的话给我留下了太大阴影,以至于我对揭穿他真实性情的褚遂良都有滤镜了。”
高宗朝的魏王李泰听到天幕之言,脸色一沉。
自天幕出现后,谁不想被天幕夸赞一番。可若是不好的评价,一个个却都恨不得史书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想到之前天幕只言片语说李承乾聪慧,提到他就一句阴险虚伪,李泰愤愤不平。
这天幕当真不公道,他还是魏王,那李承乾却行大逆之举早已是庶人了。
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为庶人后,魏王李泰虽被褚遂良揭穿“杀子传弟”之诺的谎言,却也只是让太宗绝了立其为太子之心。李泰依旧是金尊玉贵的魏王,不仅如此,在弟弟李治登基后,还对这个兄长十分厚待。
不仅不平于主播的偏袒,因做为明仁宗的对照组出现,李泰对隔了许多年对于他已是后世人的朱高炽也恨上了。
“说了那么多永乐大帝和明仁宗的功绩,可能有人忍不住要问了,主播还记得我们的主题吗?哈哈哈~主播没有忘,我们这就说回主题。”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名将如此,对于武功显赫的君主亦是如此。我们方才说到靖难之役,动辄就是三十万大军,五十万大军,这也不过是靖难之役的开端。”
“从战事来看,燕王军可说一路势如破竹,但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家底也着实丰厚,哪怕朝廷节节败退,建文帝和明成祖这对叔侄的较量也整整持续了四年,战争席卷了大江南北。”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莫说这四年战争,哪怕不是征战,百万军队一动起来,那钱也是哗啦啦如流水,且这种内战不仅耗费巨大,还对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更不要说,朱棣登基后还五征蒙古,南征安南。每场征战都需要无数的钱财来支持。”
“《老子》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意思是说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兵者不可轻动,正因此理。当然兵者不可轻动,是说在打仗前要多考虑全局,多顾念百姓。该打还是要打,就是打仗时谨慎用人谨慎用兵,用最小的损失获取最大利益。”
“然即便是曾打出全甲兵而归,并从匈奴手中一次性俘获百万牛羊的大将军卫青,也不能保证每次出征都没有伤亡和损耗。何况纵观整个历史,又有几个卫青,有多少这样全甲兵而归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