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第 167 章(第2页)
唐林思虑再三,光禄寺不变,将作监和军器监并行,成为各式工匠研发之地。
将作院研发百姓生活之物,军器院则是研发武器,车船这样的,两监皆可研发,并且互通有无,是墨家之地。
承天监便承天院,职责不变依然是观天象、定年历等,不过多了天文学士。
太仆寺从之前的管车马,变成了研修律法的律书院,成为法家之地。
最后还有算学、医学两样,找不到地的,唐林直接额外开了一个机构,为算术院。
这七个院,是大宁学术的开篇,唐林相信日后定然会有其它院出现。
这一改,可是说是要完全打破儒家现在的局面,重现百家争鸣之时。
朝臣肯吗?自然不肯。
可是他们不肯有用吗?世家都斗了这么久了,唐林依然不倒。
现在他们再闹也没办法,而且虽然朝臣们都是儒家的,但是私底下偏向其它家的不少,不然以前的那些律法学士从何而来?
无法阻止,那就加入,儒家必须也得有一个院子,还有书画之类的也要有。
儒家是一定得有的,这是唐林考虑不周。
但是书画什么的,翰林御书院、翰林国画院、翰林医官院等等这些是什么?
因为每个院所需不同,朝廷稍微整合了一下,根据需要划分地块,像司农院,肯定得有大块农田;君器院和将作院也各有需求,用了半年时间,工部将各个院修建完毕。
朝廷发布招贤文书,当然也不是什么人都要,是要接受考验的,当然各院考验不同,每五年一次,朝廷给钱,他们出成果。
诸子百家虽然没落,但是后人依然存在,外加有些是本来就有兴趣的。
特别是一些富家子弟,不喜欢读书,特别喜欢研究这些被称为奇淫巧技的东西,如今也算有了努力的目标。
听到朝廷开设了各个学术院后,百家闻风而动,辨别事情的真伪,在发现来真的后,纷纷出山,投入各个学术院中。
朝廷给银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事后还能让百姓收益,何乐而不为?
承昭八年,唐王氏因为年岁过大,离开了人世,去时唐明等儿孙陪在她身侧,走时很安详。
同年林老爷子也去世了,唐林和林伊娘是孙女和孙女婿,身为外嫁女不需要守孝的,但是唐林和伊娘还是在家守了足孝。
就算后面唐林需要处理政事,可从不参加宴会,家里的吃食还是素的。
这些年,叶楚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不过因为记挂着唐林这个不省心的弟子。
这几年认真听从郭医官副使的嘱咐,按时进补,虽然有些老年病,但还算硬朗。
这几年朝廷换血,像吴尚书等一批老臣因为太过年迈,不得不致仕,下面的官员上任,慢慢地唐林成为资历最老的那个了。
在承昭十年的时候,唐林升为正一品太傅,这个是加官,一般来说只是虚职,但是唐林不同,他真的是承昭帝的老师。
本来纪宇泽是想给老师爵位的,但是唐林拒绝了。
爵位虽然荣耀,但是没什么用处,而且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勋贵这一层身份,虽然好,但也为其所缚。
这几年唐林是执宰,是大宁的宰相,有官员想要挑拨君臣关系,却被承昭帝训斥,所以唐林和承昭帝是出了名的君圣臣贤。
这是因为君臣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纪宇泽也相信自己的老师,而且他也知道老师的志向,自然不会起猜忌之心。
小满和唐林一样选择走仕途,他知道父亲现在在风口浪尖之上,等父亲走后,唐家可能会陷入险境,所以他一定要好好读书,专心科举。
所以唐博济很认真,和父亲一样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举人,在十九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虽然没有一甲,但也是二甲头名。
现在带着妻子去了外地就任,已经生了一个女儿,也就是说,唐林现在是祖父辈的了!
小早不喜欢为官,他随了伊娘喜欢诗词,不过因为家里的情况,还是努力读书,打算考中进士后,进入国子院,边整理儒家典籍,边吟诗作对。
为了改革盐政,唐林先是让沿海诸县建造盐滩,进行晒盐,只有先出一个成果,才能进行下一步。
而最先尝试建造盐滩是在唐林最熟悉的临海县细沙村。
那个地方以前唐林考察过多次,是最适合建造盐滩的,所以直接派心腹官员前往细沙村尝试晒盐。
官员自然不能以建造盐场的名义前往,而是以视察沿海、改善沙田的名义去的,如此,他建造盐滩也不突兀。
在那官员成功晒出粗盐后,将最好的方法记录下来,交给承昭帝。
有了具体方法后,唐林才将写好的奏章递交上去,并当朝奏对,就算是执宰该走的流程还是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