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100 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问一下这是什么粮食吗?”

她又故技重施,从荷包里倒了几颗金灿灿的玉米放到手心里。

“这叫玉米,一颗苗能结一到两个果,每个果大概有我前臂这么长,里面会有几百颗这样的玉米粒。跟要种在水田里的水稻一样,产量高,亩产至少千斤以上。还没成熟就可以吃,整个煮,成熟之后,可以磨成面,做成玉米饭吃,吃不完还可以当成饲料喂养牲口。”

“多少?!丫头,你没说错吧?”郑桥本就瞪大的眼睛变得更大了,声音更是拔高了几度。

“千斤,金秋十月,自见分晓。”

“哈哈哈,好,我老头子的决定对不对,十月就明了。”

后面的人都好奇他是在笑什么,抓耳挠腮的心痒痒。正要发问,却听到李家姑娘问道:“大伙儿,你们的旱地也按要求整理了吗?”

“整理了”

她点点头,“嗯,那就好。闲置了一季的地若是不深耕,天气回暖,很多土里的虫卵就会破土而出,形成虫灾,毁坏庄稼。”

“这么严重?”

“其实李家姑娘说的应该没错,我家那地,用的就是李家新式农具的,确实翻出不少白白胖胖的土虫。”

“你也租了?那东西真是太好用了,牛在前面走,人只要扶着,赶一下牛,就能把地翻那么深。这新式的铁爬犁比前的好用多了。”

“是啊,虽然用上了铁,却比之前家里用的那个轻多了。”

“。。。。。。”

“现在大家排好队,领苗喽!”郑桥中气十足的吼了一句。还在交头接耳聊天的都停止说话,认真的排着队,一个个到李淮生那里登记,然后到李欣安那里领苗。

第67章原来是一家人

也并不是所有村民都整理了旱地,有些人家直接把所有的地都改造成了水田。

所以大棚里原本为他们准备的苗竟然还剩了不少。领完苗之后,李欣安就跟着他们来到距离最近的郑家的地里,亲自示范了种法,村里世代种地,同样的,她只讲了一遍,大家就都开始到自家地里忙碌起来。

“郑爷爷,如果苗不够的话就让他们去大棚那儿领,但是一定要按照那个距离种,切不可贪多,这样反而会导致收成不好。”

“为何?既然这苗结得多,种密一点不是可以收更多吗?”一旁的郑家老大一脸疑惑。

“不是的,郑大叔,你们每年下种,都一把一把的撒到地里,收成变多了吗?”

他摇摇头,并没有。

“粮食是靠吸收土地的营养长大开花结果的,如果下太多种子,这些营养就不够分了,那么这片地里的粮食就会缺乏营养,全都长不好。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一锅粥,本来按照您和郑爷爷的食量,正好够你们吃饱。但村里所有人都饿了,说大家平分这锅粥,那您还能吃饱吗?吃不饱能长得好吗?”

他再次摇摇头,确实不能。

“地就是那锅粥,只种刚好够吃饱粥的庄稼,那就能长好,若是分粥的庄稼多了,所有的都要饿肚子,就都长不好了。”

“老汉我种了大半辈子的地,这等浅显的道理却没有看出来。唉~真是。。。唉~”

“好了,就麻烦您跟村里的叔叔伯伯们解释一下了,我这还有些事情要处理,就不一一通知了。”

“嗯,你去忙吧,放心,我会负责传达到的。”

得到郑家人的保证,李欣安就转头回家了,她还得通知厨房做好饭之后送到地里去,那坡地离家比较远,一来一回得耽搁不少时间。

眼看太阳升起来了,不过天上的云层层叠叠,阳光只能偶尔从缝隙中露露脸。天气冷不热,很适合从事体力劳动。

回到家,李欣安先去了厨房,厨房是单独修的大厨房,在主院的右侧,就像现代的学校食堂,毕竟买回来的下人三分之二都是单身汉子。真把粮食给他们,就怕他们给霍霍了。这个时代,并不是所有男人都进厨房的。此时的厨房也正是热火朝天的状态。大家都有得忙。

“张婶,今天的饭食要送到地里去。中午熬些银耳汤,做菜的时候多放些油和ròu,做好之后装到专门装饭食的木桶里。我会让魏四找几个有力气的来搬。”

“哎!正好我们今天中午做的是黄面窝头,用了小姐给的那啥母的,蒸出来又松又软的,可好吃了。小姐要不要尝尝?刚出锅的。”张婶的大嗓门在这乒乒乓乓的厨房里格外响亮。

“你准备十来个,我让小玲过来端。”

“好嘞!”她的热情就像这厨房里的温度一样,持续高涨。

李欣安退出来,找到李三问了石磨的事,“家里只有一台大石磨,厨房每天都要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