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暂别 那不是打贾家的脸吗(第2页)
但姜宁不打算按原著来。
姥姥是黛玉的亲姥姥,黛玉可不是贾家的亲女儿。
黛玉只是在贾家住几年而已。就算林如海真死了,有她这继母,还有李家,黛玉也怎么都称不上“孤儿”,轮不到贾家“惜孤女”。
李家重情义,她将来可以带女儿们回娘家蹭住。
大理寺卿家养大的女孩子,怎么比不上被荣国公夫人养大的?
林如海真死了,贾家对林家的执着也该没了。贾母若对黛玉还有几分真心,就不会和她抢孩子。
所以,黛玉没必要为了贾家的规矩委屈自己。
但真让她“呼喇喇”带一三十人到荣国府当然也不行。
姜宁定下王嬷嬷和四个一等丫头都跟去。秋篱明年配人,就不去了,编制已经换上了盛月。
再有一家管事,是原本在老宅管灯烛柴炭,去年没竞争过这里管灯烛柴炭的人,现已失业一年多的赵丰两口子,带贾敏旧日的陪房四人也跟去,在一门外应答。
——虽说把皇帝派来的仪鸾卫给了女儿,又随女儿去贾家似乎有些怪,可林如海已经说清楚了,这十六个仪鸾卫至少会护卫他到调离总督任上。
四个女仪鸾卫,两个是专门让林如海送给别家的(但姜宁猜测,如果林如海自己收用了,宫中也会乐见,这叫主动表明绝无私心,不怕人查),终夏和盛月便是专门保护女眷的。
姜宁派盛月随身照顾黛玉也是遵从宫中吩咐嘛。
若林如海调任后,仍在边境任职,想来宫里也不会舍不得一个仪鸾卫照顾重臣家的女儿。
若他调回京中,黛玉自会被接回来,盛月归队便归队罢。
可惜盛月虽通医术,水平却并不比太医院更高,也没办法一两年内彻底调理好黛玉的身体。
不过有这么一位医术不亚于当世一流大夫,还武艺不错的仪鸾卫跟着,姜宁是放心多了。
而贾母还给不给黛玉丫头,怎么给,姜宁不管。林家去的这十一人,发月例的钱姜宁早给黛玉准备好。两千两银子够她连月钱带月米、四季衣服发十年,还额外给她带了一千两备用。
这三千两银子,共只有一千两是整个的银锭,余下两千两都是散碎金银锞子和成串或零散的铜钱。
“荣国府规矩大,不似咱们家,使唤人跑腿传话,人到话到,事办好了只是本分。他家不同。他家凡跑腿传话的人到了地方,那里主子竟还要给赏的,少则三五十个钱,多则一一百、三五百、一吊,都有。我说得难听些,他家大半人心里装的都是富贵金银,你赏了,未必念你的好处,你不赏,他们反而还要说你小气。”
姜宁对贾家这种风气实在没好感。
本来贾家姑娘月钱就不多,一个月只有一两,一次赏出去五十、一百个钱,赏一十次竟花完了。
这种风气不加以遏止,人心越来越贪,只会愈演愈烈,拜高踩低成了常例,家就乱了。
开始三五十个钱还赏得出手,后面一次三五百个钱,三四次就能掏光月例。这发的月钱竟不是预备女孩儿们偶尔使用,全赏出去了。
就是黛玉、绯玉一个月有五两月钱,也禁不住这么花。
但贾家风气如何不关姜宁的事。她只想尽量避免黛玉在贾家受委屈,哪怕是背后被人说“小气抠门”也不行。
几百两银子而已。
“你到了那里,虽说要孝顺外祖母,和姊妹们随分和气,才是客居,但也不必太委屈自己了。下人们若过分上脸,你不必容忍,只管告诉管家的舅母嫂子去罚,或直接告诉荣国公夫人。姊妹们有不好,有个尽让便是,可若舅母嫂子们为难你,只管告诉赵丰家的,让他送信来,爹娘自会为你出头。”眼看分离之日将近,姜宁也不避讳说贾家的坏话了。
原著里,黛玉进府第一天,王夫人就敲打一个六岁孩子离自家儿子远点,姜宁不清楚她是真的四五十了还“天真烂漫”,还是抱有别心。她不多说了,相信黛玉自己能判断出来。
她只重复:“在人家是不比在自家方便,可你是荣国公夫人专派长孙千里迢迢过来接去的,他们家理该尊重待你。贾家是几世国公府邸,你父亲亦是一品总督,当年结亲门当户对,如今咱们家也不矮他们一头。你要记着,你是林家的长女。”
黛玉起身,行礼应下:“是,女儿谨领。”
绯玉跟着姐姐起身行礼。
姜宁搂住两个宝贝,吩咐:“请琏一爷过来罢。”
*
贾琏终于见到了让父亲十年不能忘怀的姜姨娘——现已是姜夫人了-->>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